波譎云詭的大洋深處,面對來襲導彈,益陽艦左右開弓;萬里之外的亞丁灣,長春艦日夜游弋,多次驅離疑似海盜船;中俄海上聯合演兵場,鄭州艦炮響靶落,贏得參演官兵稱贊……
過去一年,從太平洋到印度洋,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艦艇在大洋舞臺上展示著中國海軍的風采。
這份優異的成績單,得之不易——該支隊先后接收數艘新型艦艇入列,70%以上官兵面臨“洗牌式”換崗。
“若沒有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戰斗力建設不可能取得如此進步。”該支隊領導感慨地說:近年來他們按打仗標準狠抓人才隊伍培養,一支有本事、能駕馭新型戰艦的人才方陣在驚濤駭浪中崛起。
變“定量制作”為“批量生產”
人才之憂源于幾年前的一次尷尬。
支隊臨時接到上級命令,要求益陽艦12個小時后出海執行緊急任務。
領受任務,益陽艦提出申請“外援”,原因是艦上幾名技術骨干休假回家。
益陽艦是剛入列不久的新型艦艇,其他艦艇官兵沒有經過相應培訓,沒有人能頂得上。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把休假人員緊急召回。
為此,支隊黨委深刻反思:其他艦艇官兵無法駕馭新裝備,看似是受現有裝備限制無法培訓,根源還在于人才培養缺乏長遠眼光,在于不同型號艦艇“定量制作”式的人才培養傳統模式。
剖析一件事,明白一個理。如何解決裝備發展帶來的人才缺口?支隊黨委深刻認識到:人才培養必須變傳統的“定量制作”為“批量生產”。他們借鑒院校教學模式,開辦士官夜校和干部信息化作戰學研班,著力打造精通信息化知識、熟悉新裝備的官兵技術骨干。士官夜校圍繞精武強能,突出新裝備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學習,夯實履職盡責的能力素質;干部信息化作戰學研班圍繞打贏信息化戰爭,加大信息化裝備學習,加強戰法和訓法研究,優化能力結構。
支隊專門從裝備廠家和研究院所請來專家,定期為官兵舉辦知識講座,并分批次安排不同型號艦艇官兵到新型艦艇上跟班學習。他們從支隊內部選拔了精通新型艦艇裝備的官兵擔任“兼職教員”,陸續從上級機關、軍地院校和共建單位外聘70多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實施循環滾動式授課輔導。
寒來暑往,花開花落。幾年下來,在士官夜校和干部信息化作戰學研班這兩個“沒有圍墻”的大學校里,數千人次的官兵接受了新裝備崗位培訓,60多名官兵在上級和支隊組織的崗位練兵大比武中刷新紀錄,一大批懂原理、會操作、能排故的高素質官兵挑起了新型戰艦的“大梁”。
海戰場是最好的“課堂”
那年暮春,東海某海域,一場紅藍對抗演練拉開戰幕。
某國產新型戰艦指揮室里,三明艦艦長張平一指揮若定,指揮艦艇連續擊落對方來襲導彈。
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張平一已隨多型艦艇出海,通過值班、跟訓等方式掌握了多型裝備的操作和指揮要領。前不久,他因綜合素質過硬,被破格提拔為國產最新型戰艦的艦長。
談起成長經歷,張平一告訴記者,海戰場是最好的“課堂”,演練實踐是最好的“老師”。
張平一的經歷并非個例,在這個支隊,80%以上的艦艇指揮專業軍官都曾隨多艘艦艇出海鍛煉,他們把這段經歷稱為“海上實習隊”。
這一模式還被成功復制到了士官人才培養上。支隊利用新艦艇出海訓練、廠家檢修等時機,組織同一專業的士官骨干學習,實現“接一艘艦艇,培養多套人才”。
近年來,隨著支隊使命任務拓展,艦艇年均出海時間達到了100天以上,工學矛盾突出。“戰場是檢驗軍人的最高標準,從這個角度看,執行任務既是對官兵能力最好的培養,也是最終的檢驗。”支隊領導告訴記者,大到艦艇全訓考核,小到士兵崗位合格考評,他們大都是在海上完成。結合自身實際,支隊大膽提出把人才放到大海中測試、任務中錘煉,用打仗標準去培養、考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