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北京4月27日電(趙竹青)北京時間4月25日14點11分,尼泊爾境內(北緯28.2度,東經(jīng)84.7度)發(fā)生里氏8.1級地震。地震發(fā)生后,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從IRIS(美國地震聯(lián)合會)數(shù)據(jù)中心下載了地震數(shù)據(jù)資料用于研究地震震源機制和震源破裂過程。
研究選取了其中信噪比較高并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較均勻的數(shù)十個波形資料進行震源機制解反演,再根據(jù)反演結果構建相關模型進行震源過程反演,獲得了這次地震破裂滑動分布的初步結果。
研究的初步結果表明,這次地震為震級Mw7.9(矩震級),震源深度約12km的低傾角逆沖型地震,破裂持續(xù)時間約80秒,破裂具有單側破裂特征,斷層面上的滑動分布比較集中。計算震中區(qū)的理論地震烈度(中國地震烈度表,2008)約為IX度。
圖1. 尼泊爾Mw7.9級地震震源機制解。采用下半球投影,同時給出了點源模型的P波垂向位移理論圖(紅線)與資料(黑線)的擬合情況。圖形下方給出了兩組節(jié)面解(左下,λ,δ,θ,h分別表示錯動傾伏角、斷層傾角、斷層走向、震源深度)和點源模型的震源時間函數(shù)(右下)。
圖2. 有限斷層模型的遠場P和SH波形擬合。左列為P波垂向位移理論圖(紅線)與記錄(黑線)的對比;右列為SH波切向位移理論圖(紅線)與記錄(黑線)的對比;并給出每個記錄的方位角(左上)、震中距(左下)、振幅比(上)和臺站名(右)。
圖3. 地震斷層面上滑動分布。圖中分別給出了有限斷層模型的地表投影(左上)和三維示意圖(右上)。
圖4. 地震斷層滑動分布投影
圖5. 根據(jù)破裂過程模型計算的理論烈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