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近日明確:互聯網上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詢。互聯網醫療最大的看點就是遠程醫療,而遠程醫療的優勢,主要是兩點:一是重新配置醫療資源,打破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三甲醫院的局面,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二是互聯網醫療讓醫生和患者精準雙向篩選,患者根據疾病與專業擅長的醫生匹配,減少重復檢查、過度醫療。但同時,遠程醫療的監管和診治問題非常突出。“互聯網+”是目前最熱門的方向,那網上看病算不算呢?(4月13日《京華時報》)
話題
@重慶晨報
醫療改革繞不開互聯網+浪潮
真知灼見
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平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平等特性,來改善不平等的醫患關系,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互聯網在醫學上已經廣泛運用,遺憾的是,這些運用多停留在掛號、繳費、特殊病例急診等“外圍”工作,還沒有在醫生和患者之間建立起一種普適的平等關系。
換句話說,互聯網醫療這塊巨大的蛋糕,還沒有真正科學化、規范化、智能化、法制化,盡管眾多醫院、商家(如阿里巴巴、騰訊等)躍躍欲試,但至今沒人能深入切下“第一刀”,精準把握智慧醫療這個巨大商機,打通就醫過程中的各種不平等“脈象”。
首先要借助互聯網打破“醫患”之間的不平等。表面上看,醫患之間是平等關系,但事實并非如此,患者無法自主選擇醫生,排隊時間遠多于看病時間,醫患之間溝通短暫,難以真正建立互信關系,“唯醫是從”。如果能借助互聯網手段,不僅能分診導診、專家咨詢、預約掛號、院外候診、查詢檢驗報告和處方,還能做好診后隨訪、在線復診、心理疏導等工作,就更容易建立醫患之間的平等關系,免于讓患者在看病同時還要忍受心理恐懼。
其次要借助互聯網打破“醫院”之間的不平等。可能很多患者都有這樣的感受,醫院之間重復診斷、重復檢查、重復治療現象嚴重,不少醫院以避免醫療事故為由,不承認其他醫院的檢驗報告,無形中增加了患者負擔。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各級醫院之間編織一張“大網”,讓患者就醫用藥信息乃至完整健康狀況可以“平等互聯”,并利用大數據、云平臺,兼顧醫院分級分工,全新配置醫療資源,豈不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必將大大提高就醫效率。
還要借助互聯網打破“醫藥”之間的不平等。眾所周知,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藥品中間環節太多,價格不透明,以藥養醫暗箱操作嚴重,完全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公開透明性,讓藥品的價格充分暴曬在陽光下,公開競價、流通,接受公眾監督,讓藥品價格更加市場化。
在強大的“互聯網+”浪潮中,醫療改革應當快速適應,有所作為,猶豫不得。
重慶晨報評論員 王方杰
@謝松波:互聯網醫療作為新生事物,加之醫療涉及人們的生命健康權,在其發展中,有質疑,有否定都是可以理解的,而這種否定本身也體現出對“性命攸關”的高度重視。但凡事都講究個度,對互聯網醫療,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究竟行不行得通,試試再說。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張楓逸:將遠程醫療服務的主體限定為醫療機構,既是對醫療衛生規律的尊重,也是對廣大患者的負責。網絡需要解決的不是問診,而是導診、分診。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站的規范和監管,將其打造成健康咨詢平臺,指導患者有針對性地求醫問診。公眾也不能盲聽盲信網上專家意見,有了病還是要到正規醫院找正規醫生。
@郭元鵬:互聯網醫療這幾年確實是出了一些事情的,比如有人欺騙患者,比如有人看錯了病。但是,這和監管也是有關系的。“互聯網醫療”的問題,其實出在監管不力上。當網上坐診的多是騙子和庸醫時,還能不出事情嗎?
@雁壹飛:看病的事情,還是面對面的好。
@戴先任:互聯網+,并不能完全解決醫療問題,大部分的患者生病后,去醫院就醫才是最佳選擇,如果想通過遠程診療就能治好病,有時甚至會貽誤病情。
@小鵬:10多年前,我工作的時候突然暈倒了,在小醫院看病未發現任何問題,到大醫院也未發現任何問題。沒辦法,只得在網上咨詢,將片子、用藥、癥狀等情況發過去沒多久,那位專家就得出了結論:恐懼癥。他告訴我不需要繼續用藥,只要調整好心態就行了。按照這位專家的指點,我的身體很快就康復了。所以我覺得,互聯網醫療不必一棍子打死,不妨讓其摸著石頭過一次河。
解禁互聯網診療為時尚早
名博觀點
理論上說,互聯網診療的好處實在不勝枚舉。不過,職能部門的擔心,顯然在于三個層面:一是網絡診療服務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畢竟人命關天。二是頂層設計還沒有做好準備,現行法律規定與網絡診療有所沖突。譬如《執業醫師法》要求,醫師在實施醫療預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須要親自診察和調查,沒有經過醫師的親自診察不能作出處理決定。望聞問切不充分,診療風險板上釘釘。
此外,互聯網診療對于看病貴、看病難來說,恐怕未必是一劑良藥。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熱的醫院與著名的醫生,現實中的患者還應接不暇,真有時間和精力來網絡問診?
鄧海建(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