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需要付出成本,但不改革成本更大,一旦貽誤改革時機,往后再亡羊補牢只會事倍功半。正因為此,某些關鍵領域的改革,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應是從上至下都應有的共識。
近日,李克強總理在吉林長春主持召開東北三省經濟形勢座談會,再次強調要對為官不為的“庸政”“懶政”堅決問責。“我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狀態’。”總理說,“對于忽視民生、為官不為的‘庸政’‘懶政’,要‘動刀子’‘出重拳’、公開曝光,堅決追責!”
回顧這一兩年的改革大事記,不難發現改革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很多呼吁多年而未有下文的改革事項、很多曾被認為沒法改也改不了的事情,在這一輪全面深化改革中都給公眾帶來了驚喜。宏觀層面上的戶籍制度改革、高考改革、養老制度并軌、價格改革等,不僅拿出了具體方案,一些改革已經見到了實效;微觀層面上,社會關注的足球改革、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電力改革等等,也終于捅破了最后一層窗戶紙。
但喊出改革口號,拿出改革方案,并不等于改革已經完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絕大部分改革都需要落實到基層。老百姓對改革能收獲多少“獲得感”,關鍵就看是否落實到位。必須承認,舉凡深層次改革,就一定會觸動利益,一定會對現有游戲規則進行調整,難免在執行上遭遇畏難情緒,進而演化為對改革的消極抵抗。正如《半月談》報道,有地方干部坦言害怕“槍打出頭鳥”而不敢改,也有人認為“改了沒什么好處,不改也沒什么壞處”。甚至有個別基層干部認為,“只聽說誰腐敗下臺了,很少聽說誰改革提拔了,更少聽說誰不改革下臺了”。這些錯誤觀念,無形中拖慢了改革節奏,非常值得警惕。
當然,改革走入深水區,啃硬骨頭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改革需要付出成本,但不改革成本更大,一旦貽誤改革時機,往后再亡羊補牢只會事倍功半。正因為此,某些關鍵領域的改革,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應是從上至下都應有的共識。
一者,只有形成改革的氛圍和心態,才能順利啟動改革。一項改革布置到基層,如果抵觸心態居多,看熱鬧的多真動手的少,那么這項改革的推進也會舉步維艱。而要形成崇尚改革的氛圍,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轉變,建立鼓勵改革的績效導向。具體而言,官員選拔、擢升都應加大對其改革成效的考核,那些不出事也不干事的官員則要慎重提拔,阻礙改革的官員還應有退出機制。
二者,只有形成改革的配套和聯動,才能降低改革阻力。一些改革推進不暢不是缺乏意愿,而是缺乏配套。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例。縱向看,由于外來人員市民化需要付出極大的公共成本,這一成本如何分擔是在改革進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將央地財權事權分配進行更為科學的劃分,或者采取轉移支付等手段減輕地方負擔,會更有利于這項改革盡快見到成效;而橫向看,戶籍制度改革也牽涉到教育、醫療、社保等諸多領域,如果改革步調不一,同樣難以獲得全面效果。
要讓各項改革從紙面落實到行動上,首先必須打破“改了沒好處、不改沒壞處”這一說法。簡而言之,讓改革者上位,讓不改革者讓位,就是治理為官不為的“庸政”、“懶政”的最佳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