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典】第三十期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二十五)習朱會專刊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子曰師說丨曹雅欣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日上午在北京會見了朱立倫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
(一)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5年5月4日在北京會見了朱立倫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習大大強調:對兩岸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難題,國共兩黨都要勇于面對,匯聚兩岸同胞智慧,積極探索解決之道。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關鍵是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紀清遠(書)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這句話出自《尚書》,意思是說,要考慮妥善之后再行動,要使行動符合時機和需求。
《尚書》是儒家“四書五經”的“五經”之一,強調的是政治思維。有解釋說,“尚書”即為“上古的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也是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因為《尚書》又是記載“君上”言論的史書,所以它文辭古奧、內涵深刻,在歷朝歷代都被奉為治國理政的教科書。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這句話,便是出自《尚書》中記載的一段君臣對話。上至國家施政、下到個人行為,它都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分為兩部分來理解。
(二)
“慮善以動”,考慮好了再行動,“善”就是完善、妥善。這句話的主要宗旨,便是在說明“謀定而后動”。而在中國兵法中,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孫子兵法》里有一篇就叫“謀攻篇”,說“上兵伐謀”,最好的軍事手段,是戰略性的布局而非實戰性的廝殺。
所以說:“謀定后動”,“謀”比“攻”更重要;“慮善以動”,“慮”比“動”更重要。謀慮在前、行動在后,這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傷害、可以最大效果取得收獲。
“謀定”之后、“慮善”之后,就要考慮該怎樣去“動”。動,在不同的形勢需要時,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反應。《孫子兵法》描寫兵動時便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軍隊一旦采取行動,急行時快速迅捷如疾風、徐行時嚴整靜穆如森林、進攻時威猛雄壯如烈火、不動時巍然穩健如山岳、隱匿時遮掩無形如陰云、行動時勢不可擋如雷霆。
這幾句話,就是令日本人極為崇敬的“風林火山”精神。它強調的是:在“謀定”之后,該如何有效去動;在“慮善”以后,該如何正確地動。
(三)
第二句話“動惟厥時”,行動要把握正確時機、行為要符合形式需要。這便是一種“合時宜”的智慧。
很多的錯事,只是因為沒有在合適時機去做,好事才變成了壞事,那便叫做“不合時宜”。比如,“秋扇見捐”,是因為扇子送風在秋天不合時宜,才無用武之地;而“雪中送炭”,是因為炭火在冰雪中正合時宜,才送來得恰到好處。——究竟是相得益彰、錦上添花,還是事與愿違、雪上加霜,全在于形勢的需要、在于對時機的把握。
比如,漢初國力虛弱,亟需休養生息,為了能夠給人民以安定、讓國力以積累,西漢政府面對匈奴的武力威脅,便選擇了和親政策,此時的形勢需要,是以采取守勢為自保之法、以抓緊發展為首要原則;而漢武帝時期,國力充足、兵強馬壯、將才輩出、不甘受辱,于是便開始進行對匈奴的反攻和掃蕩,令匈奴就此瓦解,此時的形勢需要,是以采用攻勢為安國之法、以主動出擊為對敵戰略。
《老子》曰“勢成之”,是環境大勢、是形勢所趨,才使人成就。
習近平主席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引用的這句“慮善以動,動惟厥時”,也讓人想起中國國民黨締造者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國家民族需要順勢而為、時代發展需要順歷史潮流而動,就如同古詩說的“百川東到海”,河流一脈匯入汪洋、水勢一流回歸大海,那是“地勢使之然”的順其自然,是大勢所需發展而至的自然而然。
作者介紹:
曹雅欣,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秘書長,“子曰師說”微信號、“學習經典”微信號創始人。
青年文化學者。獨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國藝解說者。
光明網“醉中國”專欄作者。代表作有《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圖書。其“國學與時政”系列文章,分別被全國上百家主流網站廣為轉載。
策劃并撰寫了“琴夢中國”系列作品,包括《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等。
“國藝解說”是曹雅欣首創的一種講與演并重的、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的文化傳播方式。在“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琴歌藝術音樂會中,擔任每場音樂會的文化主持。
始終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把國學、國藝做時代性解讀。
書畫作者介紹
紀清遠,漢族,河北獻縣人,1954年2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獻縣,畢業于首都師大美術系。
系清代《四庫全書》總纂官、大學士紀曉嵐的六世孫。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央文史館畫院院部委員、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對外友協理事、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西城區文聯副主席、紀曉嵐紀念館名譽館長、紀曉嵐研究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