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18日電(張霽雯)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如何處理好城市優化更新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在此間召開的重慶兩會上,致公黨重慶市委會提交集體提案,呼吁加大歷史建筑保護,提升城市文化品質。
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中提出,切實保護能夠體現城市特定發展階段、反映重要歷史事件、凝聚社會公眾情感記憶的既有建筑,不隨意拆除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古民居。
對此,提案稱,近年來,重慶市持續加大歷史建筑保護力度,取得了多方面重要成效:2278公里山城步道建成投用,磁器口后街、十八梯等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建成開街……但重慶歷史建筑保護仍存在明顯薄弱環節,例如歷史建筑確權難問題有待解決,法律責任落實不夠,建筑保護與城市更新的融合仍需加強。
針對歷史建筑產權問題,致公黨重慶市委會認為,產權人下落不明、又亟待搶修的歷史建筑,可通過專家評審并作出修繕更新的書面決定,在市級媒體及相關機構公告后采取強制修復工作。對于歷史建筑違法加建的部分,經規劃主管部門和區政府同意予以保留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及重慶市有關規定進行處罰后,可由區政府指定保護責任人作為登記主體,辦理建筑產權登記。
“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可利用視頻監控、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加強對歷史建筑的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內建筑物、構筑物的監測,及時發現、制止和處理破壞歷史建筑或者擅自設置、移動、涂改、損毀保護標志等違法行為。”致公黨重慶市委會表示,要加強對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落實保護規劃情況的監督檢查,對保護狀況進行評估,并聯合媒體設置歷史建筑破壞行為舉報、投訴通道,形成大眾監管網絡。
今年的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持續推進城市提升,提高城市功能品質;傳承城市文脈,堅持整體保護和活化利用相結合,讓城市更有人文范、書香味、煙火氣。
城市更新行動包括建筑更新,承載著悠久歷史文化信息的老舊建筑、歷史建筑,存在被破壞、拆除等風險。致公黨重慶市委會建議創新活化歷史建筑,更好延續風貌和特色。為城市留住根脈、留存記憶,提案認為可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把歷史建筑改建成特色鮮明的文化地標。深入挖掘、充分講好歷史建筑故事,準確把握建筑肌理、歷史風貌與功能品質的關系,使建筑文化特點濃郁、風格特質凸顯、現代功能內斂。
二是充分依據旅游資源,選擇合理的開發模式。將歷史建筑的文化底蘊和現代商業有效結合,構建低密度、高品質的商業形態,打造形態上相互協調、格局上新舊融合、文化上平衡共生的獨特商業氣質。
三是發動市民積極參與保護歷史建筑。切實重視市民對文物保護的建議,讓市民、所有權人、經營管理人和使用人深度參與,不斷加深共識互信。例如,以社區為依托,讓市民參與制定建筑的管理措施細節,及時公布相關建議,推動社區主動參與歷史建筑保護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