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20日電:題:專訪重慶市渝中區區長黃茂軍:打造有“國際化基因”的重慶“第一街”
作者 梁欽卿
“‘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晚清詩人趙熙曾用這句詩道盡昔日重慶商業的繁盛。如今,我們要在‘第一街’建設中注入‘國際化基因’,讓今日重慶繁華更勝往昔。”重慶市人大代表、渝中區區長黃茂軍在2022年重慶兩會期間接受中新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說道。
近代以來,重慶解放碑商賈云集、人文薈萃,囊括購物、旅游、商貿、金融等城市綜合功能。“第一街”就是以解放碑為核心,東至朝天門,西至通遠門,南至長濱路,北至嘉濱路,將面積約3.2平方公里范圍打造成的“超級街區”。
“在‘第一街’建設規劃中,我們構建了‘一主、兩輔、兩濱、八道、百巷’的空間結構。”黃茂軍詳細解釋,“一主”為朝天門—民族路—民權路—通遠門主軸,“兩輔”為陜西路—解放東西路—山城巷歷史風貌帶輔軸和朝千路—臨江路—中山一路文化藝術帶輔軸;“兩濱”為長濱路和嘉濱路;“八道”為八條縱橫分布的山城步道;“百巷”為百余條具有煙火氣息的后街小巷。
“我們還提出打造四個‘第一’價值體系。”黃茂軍表示,“第一街”將形成立體山水都市“第一地脈”,營造未來巴渝煙火風韻“第一文脈”,構建西部金融服務和國際消費“第一金脈”,打造中西部地區國際交往“第一動脈”。
如今,重慶作為一座“網紅”城市,到解放碑打卡成為“新時尚”,越來越多游客在這里尋找老重慶“味道”。黃茂軍認為,“第一街”融入世界需要做到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時尚、詩意與煙火的有機融合,讓優秀歷史對接現代開放元素,成為國際友好交流的重要紐帶。
目前,“第一街”正在打造山城巷、白象街、十八梯、戴家巷、魯祖廟等七大歷史風貌區、山城老街區,推出后街支巷、云端天臺、臨崖步道、防空洞穴、愜意江岸等特色消費場景,植入精品商業、藝術小店、特色文創,在老山城中注入新味道、感受慢生活。
“建設‘第一街’目的是讓其成為國際資源進入重慶的首站。”黃茂軍介紹,中國(重慶)自貿試驗區、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解放碑中央商務區等開放優勢在此疊加,還有多家駐渝總領館、國際機構、跨國公司、外事機構在此聚集,“第一街”建設有著肥沃的國際化“土壤”。
此外,“第一街”建設還有著良好的國際化“環境”。黃茂軍說,渝中區高質量承辦“上合組織地方領導人會晤”等大型國際會議20余場,舉辦首屆中國城市商圈發展大會、“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論壇等會議論壇50余場,組織開展“意大利美食節”“英國嘉年華”等各類國際經貿文化交流活動180余場,年接待入境旅游商務人士達155萬人次。
重慶“第一街”,為何落地在渝中?黃茂軍說,“渝中是重慶母城,也是重慶的‘根’和‘源’。自19世紀末重慶開埠以來,渝中就是重慶國際交流的窗口。”改革開放后,英國、日本等11家駐渝總領事館相繼入駐,香港貿發局、英國商會等一批國際商務機構紛紛落地,匯聚世界知名品牌270余個,離境退稅商場26家,世界500強企業140余家,外資市場主體1100余家,國際范與重慶味交相輝映。
未來5年,渝中區還將高質量建設外國政黨政要、境外知名人士重點參訪區,爭取更多外事重大活動在渝中舉辦,扮靚重慶國際交往的“會客廳”;進一步集聚駐渝領事機構、國際知名商會協會和跨國公司總部,打造來福士中新合作項目示范區,當好中西部國際交往的“排頭兵”。
同時,渝中區還將引進大數據、大健康、金融服務、智能產業等領域外資企業,鼓勵本土企業和區域企業參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加快布局和培育國際營銷網絡、境外采購企業等,推動陸海新通道國際消費中心、中新(重慶)東盟商務中心、中國—東盟(重慶)經貿合作產業園等重大項目落地,下好壯大開放型經濟的“先手棋”。
此外,渝中區還將提升國際人才匯聚的“吸引力”,建設一批適宜國際人才居住、交流的人才公寓,引導國際友人成為新“渝中人”;加快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中心,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和便捷高效政務環境。
黃茂軍最后提到,“‘第一街’未來還會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向世界展示重慶‘大山、大水、大城、大美’的氣韻和精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