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2月15日電 題:廣州增城瓜嶺村:傳承歷史文化 守護鄉愁留住根
作者 程景偉 鐘林威
彎彎的河道、古樸的小橋、婆娑的榕樹、明清時期的建筑群……記者近日走進廣州增城瓜嶺村,感受到這個古村的獨特魅力。
瓜嶺村位于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東北部,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村落,保留著明清時期嶺南水鄉的歷史風貌,是廣東省著名僑鄉、廣州惟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該村積極挖掘和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在鄉村振興中做好保護、活化和發展、建設之間平衡,把“根”和“鄉愁”留住。
水鄉中的“露天博物館”
“東方日出照瓜洲,碧水環村匯海流。歷代耕耘乘古渡,滄桑繁衍記回眸。”這是瓜嶺村的歷史寫照和記憶。
這里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跡眾多,有標志性建筑——目前廣東省發現的唯一建在水上的碉樓“寧遠樓”,它像一枚巨大的火箭倒插在地上,門前設有橫跨護樓溝的鐵吊橋,戰亂時期如遇險情,吊橋一收,樓便成孤島,守護的村民只要有水有糧便可固守待援;在村西頭,還有一座與寧遠樓形狀相同的碉樓,叫“棠蔭樓”,兩座碉樓遙相呼應。
村子還建有門樓,過去有效地保護了村民和僑眷的安全。此外,祠堂是該村的一大特色,有四房黃公祠、圣匡黃公祠、愛閑黃公祠等祠堂九座,各房祠頂上刻有各式各樣的精致圖案,即使已過多年,圖案仍然清晰可見。還有“玉虛宮”廟宇1座,古民居、僑居若干,文物點20處,瓜嶺村可以稱得上是一座“露天博物館”。
守護歷史文化“傳家寶”
“水鄉、古村和文化資源是重要的‘傳家寶’,是活的文物,我們要從保護利用歷史文化建筑中留鄉愁。”瓜嶺村黨支部書記黃未名說,一直以來,該村把歷史文化和人文環境視為村民生存的“共同體”,專門制訂各項保護和發展規劃以及村規民約,堅決不搞“破壞性建設”,保持古村落面貌不變;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原則,通過對古建筑進行修葺和利用。
該村還成立了文物巡護隊伍,常態化做好古建筑的巡查和保護等工作;深挖傳統文化,在祠堂等古建筑內以及增城第一間初級民辦學校“瓜洲小學校”原址,開辦國學堂、農家書屋等活動;建設非遺培育基地,引入近20個工作室和文創團隊進駐,開展剪紙、魚包等非遺研學項目。
近幾年,瓜嶺村的華僑回到村子里探親時,邊走邊欣賞古居、祠堂、老樹,都說有一種重回舊歲月的感覺。
激活資源促鄉村全面振興
瓜嶺村依托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全力打造具有嶺南濃郁原鄉特質和鄉村文化休閑產業特色的嶺南精品名村,全面打響“百年古村”品牌。
目前,該村確立了以現代農業為支撐、實行保護性開發的發展思路,多方式激活村內資源、加快推進示范精品名村項目建設,包括打造具有嶺南濃郁特質的嶺南精品酒店、鄉村文化休閑產業特色的民宿。
同時,該村規劃建設個性、創意的特色產業立體社區,多途徑發展鄉村經濟;建設“親自然樂園”綜合型田園綜合體項目——古德農創園項目;建立百畝絲苗米種植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