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馬帥莎 何家玲 于澤游)2月27日7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丙遙三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號01組B星(又稱:L波段差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衛星B星)。
北京時間2月27日7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L-SAR 01組B星發射升空。汪江波 攝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首個立項的科研衛星工程,由A、B星組成。A星已于1月2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實施發射,目前正按計劃開展在軌測試,衛星相關功能性能正常。B星入軌后,將單獨開展在軌測試,再與A星進行編隊測試。
陸地探測一號01組A、B雙星技術狀態基本相同,均配置L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載荷,在軌應用干涉測高和差分形變測量技術,可實現重軌干涉形變測量、雙星編隊干涉測高及單星成像等功能,完成地表形變測量、數字高程模型獲取等主要觀測任務,具有全天候、全天時、多模式、多極化等特點,支持和服務國土資源、地震、防災減災、基礎地理信息獲取、林業等應用需求,可形成重大災害快速反應能力。
與A星相同,陸地探測一號01組B星SAR天線總面積超過33平方米,是目前國內在軌口徑最大的SAR衛星之一。陸地探測一號01組的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L波段干涉SAR衛星“從無到有”的發展,將實現中國差分干涉SAR數據的自主可控。
北京時間2022年1月26日7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L-SAR 01組A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對地質環境、山體滑坡、地震災害等進行有效監測。汪江波 攝對比國際同類衛星,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在編隊系統設計、SAR系統靈敏度、嚴格回歸軌道控制等方面均有顯著提高,有望實現國產差分干涉SAR數據從“沒得用”到“用得好”的跨越,緩解行業應用對國外SAR數據的依賴,為“一帶一路”倡議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此外,陸地探測一號01組A、B兩顆衛星采用了長壽命、高可靠、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大于30%的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片,并首次采用國產化鍺襯底。目前A星在軌數據表明,該太陽電池片不僅電性能不亞于進口太陽電池片,而且力學性能表現更為優異,可以滿足在軌長壽命的使命要求。
本次發射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第87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08次發射。星箭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