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藥王故里”的轉型之路:陜西銅川以“藥”為“引”促產業鏈提檔升級
中新網陜西銅川5月1日電 (記者 張一辰)“近些年,黃芩的市場價格不錯,種植管理方便。我打算繼續擴大面積,以此提高家庭收入。”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文昌村村民高增虎表示,目前依靠種植中藥材,每年可為他帶來近三萬元的收入。
銅川市位于陜西省中部,處于關中盆地與陜北高原的交接地帶。銅川因煤而立、先礦后市,工業起步早,曾是以煤炭、水泥等傳統資源型產業為主的典型老工業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城市基礎、產業結構上的弊端逐漸顯現,2009年,銅川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此后,轉型升級成為銅川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詞”。
據介紹,銅川種植中藥材的傳統由來已久,氣候、光照、土地資源和復雜多樣的地貌特征,令此間中草藥資源極其豐富。近年,銅川將中醫藥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梳理了研發鏈、種植鏈、加工鏈、流通鏈、服務鏈、文化鏈、保障鏈、金融鏈8個子鏈,細化了黃芩、丹參、金銀花等重點藥材鏈。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潛力在此間不斷釋放。
“一代藥王故里,千年養生福地。”這是銅川的城市形象宣傳語,也是當地發展中醫藥產業、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的現實之舉。從銅川市耀州區向東不遠,便是藥王孫思邈故里——孫塬鎮。近年,當地大力發展黃芩種植產業,著力推動村民增收致富。通過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優化以藥王養生產品為主的第二產業,促進村民持續增收致富。目前,孫塬鎮黃芩種植面積達6000余畝,建成黃芩種植示范基地1個。
圖為當地農戶收割艾草。 銅川市耀州區供圖據統計,銅川全市共有中草藥品種683種,載入國家《藥典》的有198種,其中質地優良、產量較大的有30多種,“耀芩”“宜黨”等中藥材享譽全國,均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艾草芊芊,植于湯南。療我唇兮,佑工身健”當年,漢獻帝被名醫華佗用扁鵲廟里的仙艾治好病后,留下的詩句,成為了如今藥王故里——耀州的“大產業”,艾草產業于此間“方興未艾”。
作為銅川當地的一家中醫類高科技企業,銅川照金潤澤源中醫健康產業有限公司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在該公司的艾草加工廠內,裝袋、稱重、封裝……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緊張有序地忙碌著。據介紹,工廠日加工艾草10余噸,年生產能力可達5000噸左右。
圖為當地農戶種植的中藥材——花椒。 張一辰 攝“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當地農戶種植艾草,同時,扶貧工廠也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該公司負責人許江南表示,通過對當地農戶種植的艾草進行收購,加之提供就業崗位、租金分紅等多項舉措,讓農戶受益也令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據介紹,通過招商引資,銅川市成立了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6個中醫藥產業招商小分隊,截至目前,引進項目58個,落地建成14個,完成和正在開展前期工作21個,中醫藥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隨著銅川市中藥材種植面積擴大和品種增加,催生了一批中藥材初加工企業,全市中藥材種植產業鏈不斷延長。目前,以市區縣中醫醫院為樞紐、鄉鎮社區孫思邈中醫堂為基礎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已建成。
銅川市官方表示,當地將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中醫藥企業提質增效,加大精準招商和園區建設,延鏈、補鏈、強鏈,通過做大二產,帶動一產和三產。同時,堅持科技支撐助推產業快速發展,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產業互聯網等數字化科技支撐中醫藥產業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