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漳州7月8日電 題:張素慧的跨海奔赴:深耕兩岸月子產業
作者 張金川 廖珍妹
“我們做的月子餐科學營養,好吃又不會讓人長胖。”在閩臺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周上,張素慧向活動參與者發出熱情邀約,“歡迎大家來月子中心參觀,我請你們吃。”
身穿臺灣少數民族服飾的臺胞張素慧。廖珍妹 攝為期一周的閩臺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周系列活動正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舉行,張素慧身穿臺灣少數民族服飾,與大家一起跳臺灣少數民族舞蹈。
來自臺中的張素慧,畢業于臺灣仁德醫校護理專業,有著20多年的母嬰護理臨床經驗和月子產業管理經驗。2010年首次“登陸”后,她輾轉北京、上海、大連等多地從事月子護理工作。
2019年,張素慧作為臺灣高層次人才,被福建引進到漳州,參與憙玥會月子中心的籌建和運營。“作為引進人才,在吃住行方面都享有福利。”
作為漳州熹玥會月子中心運營長,張素慧每天都會例行巡查廚房、嬰兒房、月子房等區域,了解“寶媽”實際需求,還定期培訓護理人員。她告訴中新社記者,從 2020 年投入運營至今,月子中心已為漳州近500位媽媽提供產后護理。
“閩南坐月子習俗和臺灣相同,都是從上一輩傳承下來的,尤其食譜,比如說坐月子期間都要多吃內臟,一天吃一只雞來進補。”張素慧說,這是傳統的月子食補,但產后血糖血脂均較高,進補不能過度;兩岸月子文化悠長深遠,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引導科學坐月子和育嬰。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生代‘寶媽’對于健康坐月子和科學育兒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藉自己所學服務好產后媽媽和新生嬰兒,是張素慧從業的初心。
2021年底,她的母嬰護理工作室獲評為漳州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這讓她再次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大陸惠臺利民政策措施的紅利,也更有一種使命感——帶動更多專業人才來漳州發展,將月子中心打造成為閩臺兩岸孕育文化服務交流平臺。
“臺灣月子產業發展比較早,整個管理體系相對成熟,有經驗和案例可借鑒,兩岸融合發展空間大。”在張素慧看來,臺灣生育率低,少子化較為嚴重,而大陸人口眾多,又出臺了三胎政策,母嬰護理市場很大。
“月子中心可同時容納40位媽媽入住,目前床位已預訂到今年11月份。”張素慧說,漳州的產后護理需求旺盛,月子中心還對外輸出月嫂,提供月子餐外送服務,滿足媽媽在家坐月子的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下,漳州與臺灣一季度一次的線下母嬰護理交流被迫暫停,但張素慧沒有停下兩岸交流的腳步。她通過線上直播互動,積極開展兩岸同行業務交流,創造條件助力從業者提升技能;開通線上直播課程,輔導媽媽們科學坐月子。
“大陸的防疫政策很精準,可以最有效保護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疫情影響,張素慧已有2年多未回臺灣看望親人,但她表示,這里語言相通、風俗相近、服務到位,讓她能無縫銜接、迅速融入,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