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7月8日電 (王逸飛 張煜歡)在率先探路共同富裕過程中,浙江要從哪里“富”?如何實現“富”?該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中,將著力推動全面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模式、著力推進更高水平城鄉一體化、著力推進全域文化繁榮全民精神富有等“10個著力”,作為了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
這盤大棋,如何“落子”?浙江以“縣域強”聞名。在該省各區縣市中,便不乏樣本參考。其中,杭州市余杭區即是不折不扣的“全科生”。2021年,該區GDP總量位居浙江省第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絕對值居全省首位,這里的良渚文化等也成為浙江文化賦能精神共富的代表。
在探索中“走在前列”的余杭,其今天或代表著許多地區的明天。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劉穎日前接受中新社專訪時,從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推進文化先行等維度,揭開了“全科生”作答共同富裕的謀篇與實踐。
位于余杭的天目實驗室效果圖。 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穩增長:堅持創新助經濟穩進提質
在活力四涌的長三角城市群,眾多經濟強市匯聚于此,在一體化加速的同時,亦上演著區域發展的同場競技,以創新為重要驅動力的余杭在其中嶄露頭角。
近年,余杭堅持以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為引領,推動創新載體提檔升級、打造成熟的創新生態系統,塑造競爭發展新優勢。在多年蟬聯浙江經濟第一區的基礎上,2021年,該區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605.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4.17%,領跑浙江。
“創新是余杭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最閃亮的金字招牌。我們堅持創新驅動不動搖。”劉穎說。
不久前,天目山實驗室(航空浙江省實驗室)在余杭“橫空出世”,引來各界目光。其將探索航空領域前沿基礎科學理論,構建全球航空領域的創新源頭和人才高地。
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的背后,承載著余杭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的更大愿景。多年來,當地加快重大科研創新平臺和高校院所集聚發展,目前浙江十大省實驗室,余杭坐擁其四。該區還大力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1678家,去年新設企業數量和增幅均列杭州市第一。
如何為創新裂變提供不竭驅動力?劉穎表示,余杭以“高看一眼”的重才之道,寫下留才用才的新文章。“我們用好人才新政‘黃金20條’,致力于成為各類創新人才蓄水池,目前海外高層次人才已超5000名,人才總量達33.4萬人。”
今年以來,受宏觀環境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國家和省、市相繼釋放出強烈的穩增長信號。劉穎稱,目前余杭將經濟穩進提質作為極端重要的工作來抓,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努力交出高質量發展高分報表。
“我們把雙招雙引作為殺手锏,堅持開展季度‘雙集中’活動,每月頒布招商賽馬榜,健全領導帶頭招商、敲門招商和以商引商等機制,大力招引世界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中字頭央企等頭部企業以及‘大好高’項目。”劉穎說。
今年一季度,當地集中簽約重大產業項目60個,總投資約425億元。二季度其簽約重大項目67個,總投資775億元。余杭還以未來科技城、良渚新城、錢江經濟開發區等產業主平臺為核心,圍繞打造全球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未來產業發展高地和創新研發總部基地“四高地一基地”,實現產業發展聯動。
為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勢頭,打造更優營商環境,余杭在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穩進提質“八大攻堅行動”和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基礎上,致力于突出當地特色亮點。
“我們的攻堅行動目標設置強調科學性、合理性,總體高于省市水平,任務舉措確保一項不漏、頂格執行。”劉穎介紹,該區及時出臺包括8方面58條的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并將此前已出臺的“助企紓困36條”和創新余杭“黃金68條”部分產業政策整合融入,確保力度不減、優惠更大、兜底更全。
截至5月底,該區已累計兌現各類惠企扶持政策資金60.76億元,惠企資金總量、資金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均位列杭州第一。
余杭鄉村一景。 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促均衡:造血機制縮小城鄉差距
共同富裕,是一場以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為標志的社會變革。在“三大差距”中,城鄉差距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形成的一大問題。劉穎坦言,在城市化進程中取得明顯成效的余杭,亦需面臨這一難題。目前余杭有約七成土地面積仍為農村地區,農村人口達33.6萬,占總人口的27.40%。
“在推進城鄉融合過程中,我們高度重視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只有把這一塊短板補齊,才能實現城與鄉的均衡發展,促進全民共富。”劉穎說。
截至2021年底,余杭全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48705元,絕對值居浙江省第一,城鄉收入比縮小為1.58:1,位居浙江最優行列。在劉穎看來,這體現了余杭在高水平層次上實現了高均衡性發展。
高均衡性發展何以體現?他介紹,如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近年余杭相繼實施了美麗鄉村、六大西進、西部富美等專項行動,并在此基礎上借鑒浙江山海協作模式,構建了區內版的“山城協作”機制;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面,余杭結合各地實際,探索了“指標換房產”“抱團發展”等發展模式;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余杭通過產業賦能、數字賦能、人才賦能等,不斷增強農村“造血”功能。
以“山城協作”機制為例。余杭創新借鑒浙江山海協作模式,建立未來科技城產業平臺與西部五鎮的“1+5”山城協作聯合體,發揮未來科技城產業、人才、科技等優勢,推動創新平臺、產業項目向山區布局,強化產業鏈與招商精準匹配,實現產業進山、美麗入城、山城共富。
在促增收上,余杭也在鄉村產業賦能上巧用心思。
“徑山茶是余杭文化的‘金名片’。近年來,我們通過‘種茶、做茶、講茶、賣茶’的‘四茶共舞’路徑整體推動徑山茶產業發展,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實現共富的‘金葉子’。”劉穎說,目前余杭茶園面積達7.15萬畝,年總產量超9000噸,2021年茶葉產值超9億元,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傳承良渚文化的良渚農耕研學活動現場。 良管委供圖厚底蘊:將文化作為共富關鍵變量
共同富裕的要義也涵蓋了文化的繁榮興盛。文化之繁盛,在余杭可見一斑。5000余年的良渚文化、2000余年的運河文化、1000余年的徑山文化在此交匯交融,滋養出了豐富多彩、獨具韻味的余杭文化。
“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新征程上,我們充分發揮文化作為關鍵變量的作用,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在現代化先行中推進文化先行。”劉穎說。
他介紹,余杭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統一,打造城市文明實踐的新高地;始終堅持保護傳承與科技創新相統一,打造文化賦能發展的示范地;始終堅持文化需求與精神富裕相統一,打造文化惠民服務的樣板地;始終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統一,打造文藝精品創作的集聚地。
其中,以打造文化賦能發展的示范地為目標,近年余杭堅持保護傳承與科技創新相統一,持續打造良渚文化、運河文化和徑山文化“三大文化”金名片,讓傳統文化賦能經濟、科技發展。
“余杭科技創新發展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因,以原創、首創、獨創和外拓為特征的‘良渚精神’始終激勵我們創新創業。”劉穎介紹,中國古代科技史名著《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是余杭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當地正以沈括墓園為核心,建設沈括科技館等,打造沈括科技文化研究與周邊科創業態相融合的展示地。
以古論今,每個時代都有其各自的文化瑰寶。為打造文藝精品創作集聚地,余杭探索從供給側為文化市場注入新動能,打造文藝精品創作全過程扶持體系,創新成立浙江首個2億元的區級文化藝術發展基金。
精神文明的不懈追求,還在于更高層次的引領。去年,浙江全域打響“浙江有禮”品牌。余杭以“浙風十禮”為主要內容,以“文明有禮”基本單元建設為項目載體,推動“浙江有禮”在余杭村社基本單元全面落地,打造城市文明實踐的新高地。
劉穎表示,面向新發展階段,余杭將繼續爭做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推進更高水平城鄉一體化,全力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充分展現中華文明圣地的風范風采,爭建共同富裕示范的先行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