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7月27日電 題:中國航天澎湃“青年動力”
作者 楊英琦
“航天是協作的事業,我并非一個人在‘戰斗’。”“90后”固體發動機設計師丁淼坦言,面對未知的無垠宇宙,作為航天新人,他卻“底氣十足”,因為“不論遇到什么問題,我背后都有整個團隊可以依靠”。
丁淼所在的團隊,成立于2010年,承擔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固體大推力發動機研制,隸屬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1所(簡稱:41所)。2021年,這支團隊研制的直徑3.5米、推力500噸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作為當時“世界最大推力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該項目今年入選2021年度“中國重大工程進展”,其研制團隊也榮獲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首次采用國產原材料,毫無經驗可借鑒,500噸固體大推力發動機的研制頗具考驗。”丁淼告訴中新社記者,這款固體火箭發動機直徑從2米增至3.5米,裝藥量增至150噸。據了解,運載火箭的發動機自帶推動劑,“能量越高、推力越大、隨之而來的風險也越大”。
“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會有一定風險;但要實現突破發展,就必須鼓勵創新。”丁淼道出研制任務中“確保成功”與“發展創新”之間的平衡困境。
據該團隊主任設計師趙玉靜介紹,為摸索解決新難題,大量的理論分析、數值仿真和反復的工藝試驗是他們研制過程的“必經之路”。趙玉靜表示,“攻關時會有失敗,這是科學規律,但為保證最終的成功,前期大量的工作必不可少。”
“試車成功的那一刻,我幾乎緊張到沒有心跳。”回想起試車現場,丁淼感嘆道,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過程復雜且漫長,但到了試車的那百余秒,卻要保持比前期工作更多的耐心與定力。
試車,是發動機應用前的試驗,檢驗其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在41所所長王健儒看來,此款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將有助于未來實現千噸級推力,助力深空探測、大型航天裝備的發射。
“年輕人不怕吃苦,反而具備更多的熱情與創造力。”趙玉靜表示,這支團隊18人,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占比近七成,團隊“老帶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像是一種傳承”。
助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研制被譽為航天員“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統;突破大推力、分段式固體發動機關鍵技術……中國航天固體動力發展60載,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每位航天人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趙玉靜說自己在前輩的教導中成長,現在也希望幫助更多“航天青年”更快進步。
從“神舟”“北斗”到“天宮”“天問”;從長征火箭歷時37年實現第一個100次發射,到僅用33個月實現第四個百次發射周期……中國航天“動力”澎湃,成果頻出。
“給航天青年一個支點,以創新為杠桿,他們可以為固體動力事業創造出一個可期的未來。”王健儒如是認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