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6日電 題:黃綿松委員:與水“過招” 眾智成謀
作者 黃欣欣 朱賀
“雨天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時候。”從事水環境治理工作近十年,調研期間,黃綿松辦公室里常備一套雨具。哪里出現積水、內澇?是否有污染物溢流排放?排口水質如何?冒雨巡查,是這位全國政協委員的“治水”常態。
參與寧夏城市節水改造
黃綿松如今在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擔任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他的家鄉在寧夏,其中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的西海固地區,曾被聯合國列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黃沙漫卷、水貴如油”,是他至今歷歷在目的兒時記憶。
2024年8月,黃綿松(左)在甘肅調研當地防沙治沙、生態保護修復等情況。(受訪者供圖)高考填報志愿,他堅定選擇清華大學水利系,之后回到固原,用八年時間參與將昔日極度缺水的“旱海”改造成海綿城市的實踐,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全國政協最年輕界別的委員
不過,黃綿松說,一切都是“眾智成謀”。從并肩工作的團隊到如今擔任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的委員,他一路走來,同仁之間碰撞產生火花、討論凝聚共識,是成事的重要原因。
尤其設立于2023年的環境資源界,是全國政協最年輕的界別。數十年學水、與水“過招”,成為這一新界別的委員,“在時代變化中找準坐標”是黃綿松給自己的定位。
2024年9月,黃綿松(右二)在安徽調研長江流域城鎮污水垃圾治理情況。(受訪者供圖)兩年履職,黃綿松感受到,“每個委員的背景、專業知識都不一樣,大家聚在一起針對一件事從不同角度探討,能形成更系統、科學的認識”。
以一份關于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提案為例,黃綿松向記者介紹,有的委員是政府官員,提出進一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宏觀思考,有農業專家關注加強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實現,還有委員認為應加強風險防控。
“從不同切口深入發現問題,最終合力促成‘1+1大于2’的效果。”黃綿松說,在政協平臺上,各方圍繞問題形成共識,既精準又能推動協同行動。
去年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及,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今年出席全國政協大會,黃綿松關注的方向也與之相關。
“我也是政協‘大課堂’的學生”
一線調研經歷讓他認識到,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愈發需要水務、住建、市政等多部門協同,可借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環保行業,系統提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管理水平;聚焦污水處理,他建議完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價費機制。
提交提案、社情民意信息11項,開展調研7次、座談討論發言14次……一組數字反映黃綿松2024年的履職經歷,其中走進北京小學、開展履職“服務為民”活動令他印象格外深。課堂上,他向400多名學生講解海綿城市的概念,授課結束收到孩子們親手繪制的一沓手抄報。展開畫紙,黃綿松認為,海綿城市的理念已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我也是政協‘大課堂’的學生。”作為最年輕界別的最年輕委員,從水利、市政、園林、環保到科技,黃綿松不斷接觸新領域。他說,這不是跨界,是“緊隨時代需要,乘勢而上”。
【記者手記:治水中的舍與得】
采訪黃綿松時,他剛結束數小時的工作會議。隨后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他仍能高度集中精力,聲音洪亮,清晰講述有關調研、提案工作的思考。
2024年是他幾乎全年無休的一年。黃綿松說,剛從寧夏出差回來,馬上又要去云南、湖北開展工作。
“很多人覺得我方方面面都可以兼顧,其實我也舍棄了很多東西。”黃綿松談起2018年一位前輩贈送他的字,上面寫著,“能舍者天地不棄,既得者無愧于心”。黃綿松說,先后輾轉多地工作,這幅字一直攜帶在身邊。
“治水工作中,什么是你的舍和得?”在采訪中,中新社記者詢問黃綿松。
“得到了家鄉的山清水秀、得到了鄉親們的笑臉,得到了一個無比優秀的團隊,我的孩子也得到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系歌寫著,“前面是滾滾的江水,身后是燈火輝煌,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戰斗著奔向前方。”2025年,黃綿松繼續這樣的治水生活。(作者 黃欣欣 朱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