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9日電 (董皓楠)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其中明確,要提升京津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深化協同創新機制,加大研發投入。據京津冀協同發展11周年新聞發布會公布的數據,三地已共同資助227項基礎研究合作項目,梳理并發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創新券服務提供機構,促進1.43萬臺套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
2024年,10兆瓦級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試線項目在河北保定開工建設。這個長期以來“卡脖子”的技術,正是總部位于河北保定的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與天津大學合作攻克的。雙方以理論研究協同制程開發,自主研制出達到國際一流標準的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實現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落地。
“它像紙一樣輕薄,甚至可以是透明的。”手拿太陽能電池,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樂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侯景濱說,暢通“京津研發、河北轉化”通道,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能更好地將創新資源轉化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
3月8日,侯景濱展示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協同天津大學研制的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樣品。 (受訪者供圖)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河北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信息,2024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4.8%,河北牽頭的兩條協同創新產業鏈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5倍、機器人本體產量增長90%。
同一天,北京代表團和天津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信息也顯示: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著力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而天津把先進制造研發優勢與北京科技創新優勢結合起來,強化與京冀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進一步提升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辛向陽表示,通過區域協調可以破除地方壁壘,優化資源配置。這不僅能完成單個地區難以獨立完成的事情,還能制定更長遠發展計劃,形成更大發展合力,最終實現各方的共同利益。
除了大城市之間的“強強聯手”,京津冀協同發展還能發揮大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一些來自河北廊坊等北京周邊城市的全國人大代表觀察到,他們所在的城市引進承接了許多疏解產業項目,相關企業周邊又建立新的工廠、企業,進一步帶動當地發展。
“大城市的發展應具備輻射帶動作用,而不僅僅是吸引資源。”辛向陽指出,大城市應通過產業疏解、人才反哺、公共服務共享、居住消費等方式,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
以雄安新區為例,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的遷駐和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的成立,吸引匯聚了中國時空等60多家上下游企業,以雄安創新為牽引、河北各地協作配套的雁陣發展格局正在構筑。
當下,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定位越來越明確,推動區域發展效果顯著。2024年,京津冀區域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5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區域戰略實施之前(2013年)的2.1倍。
對于區域協調發展中如何進一步構建動力機制、促進各方利益共享等問題,辛向陽說,要辯證看待并站在更高層面統籌解決,提升區域協調發展的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