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酒泉4月23日電 題:逐夢蒼穹,航天員陳冬將三度“飛天”
作者 郭超凱 占康
“都說一回生,二回熟,我這是第三次了。”
4月23日,神舟二十號飛行乘組指令長陳冬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見面時如是說。
即將三度“飛天”的陳冬時隔兩年多再次擔任指令長,此次他將帶領兩名年輕航天員陳中瑞、王杰“太空出差”6個月。
2016年,陳冬在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中首次叩響蒼穹之門,與指令長景海鵬共同執(zhí)行任務。兩人在飛船起飛時的一段對話當時火爆網絡:“我問你爽不爽?”“爽!”彼時的他,還是個青澀新手,眼中閃爍著對宇宙的無限憧憬。
“第一次進入太空,算是小試牛刀,太空給了我一個下馬威。”陳冬回憶到。失重的新奇和興奮很快被不適感取代。血液涌向頭部,頭昏腦脹,胃里覺得惡心。“很快夢想治愈了我,太空接納了我。”
彼時,景海鵬已有兩次太空飛行的經驗,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陳冬慢慢適應了失重環(huán)境。
在太空33天里,陳冬和景海鵬身兼數職,既是航天員,又是工程師、科學家、醫(yī)生、飼養(yǎng)員和農民。
神舟二十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從太空返回地面后,陳冬很快就投入到中國空間站任務的備戰(zhàn)訓練中。他渴望早日重返太空。“那種愿望就像酷夏時節(jié)吃口冰激凌,越吃越想吃。”
2022年6月5日,陳冬作為第二批航天員里的首個指令長,帶領同為第二批航天員的劉洋、蔡旭哲執(zhí)行神舟十四號任務,開啟長達6個月的太空之旅。再度出征,他的眼神中多了幾分堅毅,言談間盡顯從容。
如今,陳冬再度作為指令長,帶領兩位年輕航天員迎接全新的挑戰(zhàn)和考驗。歲月沉淀的不僅是鬢角的數根銀絲,更打磨出一份舉重若輕的沉穩(wěn)氣度。
神舟二十號乘組一經成立,陳冬便與教員團隊深入研討。結合乘組和任務的特點“量體裁衣”,教員團隊給乘組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依據任務優(yōu)先級科學規(guī)劃課程順序,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增加訓練頻次。這種個性化訓練模式,不僅大幅提升了訓練效率,更充分激發(fā)了訓練的主觀能動性。
應急與故障處置訓練是日常訓練的重中之重。他們在任務正常訓練中,經常隨機穿插故障訓練,提高應急反應能力。三人分工明確,同時與地面團隊保持高效協(xié)同。每次故障處置完畢后,三人都會進行細致復盤,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訓練、復盤、優(yōu)化”的閉環(huán)提升機制。
“只有地面多備幾手,天上才能得心應手;只有地面拼盡全力,太空才能應對有力。”陳冬強調,“能力一定是逐步完善的,不到火箭點火那一刻,都不能停止準備。只有通過不斷訓練,查漏補缺,才能確保每一個細節(jié)都做到完美”。
陳冬23日在見面會上介紹,乘組經過長期的組隊訓練,彼此都十分熟悉,默契十足。不管是飛行員還是工程師出身,在共同的訓練和生活中三人相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團隊既展示出飛行員精準的操控能力和敏銳的思維,又展示出工程師嚴謹的態(tài)度和扎實的理論功底。
“我對我們的團隊充滿信心:合,三頭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職,獨當一面。”陳冬如是說。
從神舟十一號到神舟二十號,陳冬親歷了中國空間站從無到有、從建造走向應用的發(fā)展歷程。他說:“航天人的字典里沒有‘滿足’,只有‘更高’。我會帶著祖國和人民的祝福,帶著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帶著再次進入太空的渴望,帶著隊友和地面的支持,再次拜訪‘太空之家’,向著浩瀚宇宙勇毅前行。”
至今,他的微信頭像仍是那片深邃星空——那里承載著他未竟的航天夢,更輝映著千萬中國航天人接續(xù)奮斗的璀璨征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