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4月28日電 題:港珠澳大橋下的“紅色前哨”
作者 孔令佑 姜帆
在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上,一座哨塔巍然矗立,“紅色前哨”四個大字格外醒目。這里是武警廣東總隊珠海支隊執(zhí)勤一中隊的一號哨位。歷經(jīng)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洗禮的一中隊,1964年被國防部授予“紅色前哨連”榮譽稱號。自1969年移防珠海以來,這個中隊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詮釋著忠誠的真諦。
圖為“紅色前哨連”連旗。孔令佑 攝從荒灘到通途的守望
2018年10月,歷經(jīng)9年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對駐守于此的“紅色前哨連”官兵而言,他們不僅是這座大橋的守衛(wèi)者,也是大橋從圖紙變?yōu)楝F(xiàn)實的見證者。
2017年夏天,中隊獲得了一次難得的上橋機會——在大橋通車前進行22.9公里的戰(zhàn)備拉練。對大多數(shù)官兵來說,這是他們唯一一次近距離接觸這座日夜守護的“超級工程”。
作為大橋的守護者,官兵們鮮有機會登橋體驗,但每每談到自己的職責,每個人都滿懷自豪。“港珠澳大橋建設者攻克了無數(shù)難關,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雖然沒有參與大橋的建設,但是現(xiàn)在建成通車了,守護這座大橋,就是我們堅守的意義。”中隊現(xiàn)任“張繼班”班長李淵告訴記者。
從一片荒灘到跨海通途,讓官兵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守護的意義。這種“近在咫尺卻難得一見”的守望,正是中隊堅守與擔當?shù)恼鎸崒懻铡?/p>
為民赤子心
在當?shù)兀渚嘘牎叭尃I房”的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紅色前哨連”的營房被劃入施工范圍。全中隊官兵聞令而動,搬進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營房。此后15年間,中隊為支援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先后兩次搬遷騰讓營區(qū)。“紅色前哨連”第20任中隊長莊超說,雖然對營地感情很深,依依不舍,“但戰(zhàn)士們都說,只要大橋能如期完工,一切都值得”。
無論駐扎何處,“護衛(wèi)駐地平安”已深植于一茬茬中隊官兵的內(nèi)心,這種“為民”的本色在搶險救災時尤為凸顯。
2017年8月23日,超強臺風“天鴿”來襲,官兵們迎著狂風暴雨沖向救災一線。他們手拉手在齊腰深的海水中艱難前行,用斧頭劈開倒伏樹木暢通道路。其中,20多名即將退伍的老兵主動請戰(zhàn),連續(xù)三天三夜的奮戰(zhàn)中,這支隊伍安全轉(zhuǎn)移兩萬余名群眾。
“在危難關頭,我們的官兵敢于擔當,即便是再大的困難,(因為)這是我們的陣地,我們不退縮。”時任中隊政治指導員鄧偉強對記者說道。
三遷營區(qū)時的爽快和抗擊臺風時的果決,本質(zhì)上都是同一個選擇——以民為先。這個中隊的官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人民子弟兵”。當?shù)厝罕姳硎荆浉郯拇鬄硡^(qū)的和平安寧,離不開“紅色前哨連”的默默奉獻。
“紅連”的精神傳承
走進中隊榮譽室,“紅色前哨連”連旗展陳其中,平靜訴說著八十余載的風雨。陳列的史料記錄著中隊光輝歷程,也見證著“紅連精神”代代相傳。
歷經(jīng)80多年歲月,“紅連”精神至今仍是該中隊官兵思想和行為的準則。新兵下隊第一件事是參觀榮譽室,學的第一首歌是“紅色前哨連”連歌《忠誠鑄就鋼鐵防線》,上的第一堂課是“紅連精神”教育。和前輩們一樣,新戰(zhàn)士都會獲得專屬戰(zhàn)斗編號,這個編號將伴隨他們整個軍旅生涯。
現(xiàn)任中隊長謝志雄介紹,編設戰(zhàn)斗編號是“紅色前哨連”堅持了60多年的傳統(tǒng),每當新兵下隊或老兵補入,都會舉行編號授予儀式。這些編號不僅印在個人床頭和衣柜上,更載入中隊史冊,形成了全中隊崇尚榮譽、爭創(chuàng)榮譽的濃厚氛圍。
“戰(zhàn)斗編號激勵著官兵永遠保持爭先勁頭,這也是‘紅連’精神的體現(xiàn)。”現(xiàn)任中隊政治指導員陳振煒說,每一位戰(zhàn)士既要把戰(zhàn)斗編號喊得響,也要把中隊的精神傳承下去,為自己的戰(zhàn)斗編號、為中隊寫滿榮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