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各地發揮碳匯價值,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把生態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動能。
貴州從江
森林碳匯,盤活林地又惠農
本報記者 蘇 濱
“守著林子,能‘賣空氣’!”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恰里村,村民吳學勇拿著存折,臉上洋溢著喜悅。吳學勇口中的“賣空氣”,正是當地實施的單株碳匯項目。
單株碳匯項目,是通過科學計量方法,精準測算每一棵符合條件的樹木在生長周期內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并賦予其市場價值,這是貴州拓展“兩山”轉化通道的有效探索。
2019年,從江縣在7個村試點單株碳匯項目,挖掘和盤活群眾手中的林地資源,喚醒森林生態價值。“我們從農戶那里購買碳匯,一方面能抵消部分碳排放,助力企業實現碳中和;另一方面,我們把自發綠電與購買來的碳匯捆綁銷售,為客戶拓展服務范圍。”貴州金元茶園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單株碳匯項目主要面向當地脫貧戶。胸徑5厘米以上的喬木可以納入項目,有專人到林子里采集林木信息,錄入數據平臺。”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從江分局副局長肖體雙介紹,每棵樹每年碳匯收益3元,資金直接打到個人賬戶,確保惠農資金精準直達。
2024年,吳學勇收獲了一筆“綠色財富”。當時,貴州金元茶園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出資15萬元,與吳學勇在內的110戶簽訂單株碳匯采購協議。憑借自家的450株大樹,吳學勇當年獲得1350元的碳匯收益。“不用砍樹,樹還是自己的。只要規范掛牌,做好管護。”吳學勇說。
起初,吳學勇對單株碳匯項目充滿懷疑:“樹長在山上,吸點空氣就能賣錢?哪有這種好事?”直到這筆碳匯資金如期打到賬戶,吳學勇的態度才徹底轉變,他還在房前屋后、林間空地積極補種樹苗。
像吳學勇這樣的例子,在從江縣還有很多。秀塘壯族鄉卡機村村民羅有發,這幾年通過單株碳匯項目每年增收千余元,護林愛林意識也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進來,農戶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肖體雙說。截至2024年底,從江縣參與單株碳匯項目的農戶共7962戶,農戶累計獲得碳匯資金總額近1200萬元。
福建惠安
土壤碳匯,增產減排還增收
本報記者 施 鈺
收完一季甜瓜,福建泉州惠安縣輞川鎮后許村瓜農楊志華在大棚里查看土壤情況。
“這片試驗田里,甜瓜畝產比其他地塊的產量高四五百斤,秘訣就在于土壤改良。”楊志華介紹,曾經,由于多年使用化肥,土壤酸化、板結,作物也會缺鈣。為改良土壤,楊志華在試驗田里用上了泉州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免費發放的土壤調理劑,“調酸、松土、補鈣,土壤改良了,瓜的產量和質量都上去了,還能賣上好價錢。”
企業為啥免費發放土壤調理劑?這筆錢從哪兒來?
“改良土壤能減少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瑪塔公司董事長王永明介紹,比如,旱地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會產生溫室氣體氧化亞氮,排放1千克氧化亞氮相當于排放298千克二氧化碳當量。“酸性土壤在種植過程中更易排放較多氧化亞氮,改良土壤可以減少其排放,形成碳匯。”王永明說。
“企業免費提供土壤調理劑,農戶不用多花錢,改良后所增加的碳匯權益歸企業所有。”王永明介紹,去年底,瑪塔公司探索以農業碳匯交易推廣土壤改良的模式,出讓惠安縣走馬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惠安黃塘溪“山線”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的酸性土壤區域改良形成的碳匯,獲益10萬元。“二期土壤改良項目正在泰寧縣、寧化縣、長汀縣等地試點,預計9月后能產生碳匯。”王永明說。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資源環境與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王義祥介紹,土壤碳匯是農業碳匯主要組成部分,通過減少化學品投入、土壤改良、保護性耕作等措施提升土壤碳儲量,或是通過新興節能減排技術降低農業生產碳排放。
“相較于傳統的耕作方式,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后增加的固碳量和減少的排放量就形成農業碳匯。”王義祥說,不過,目前農業碳匯交易仍具有較強社會公益屬性,多處在碳普惠體系中。王義祥介紹:“不同作物品種、不同生態環境條件以及不同種植管理模式下形成的農業碳匯量存在較大差異,更為精準的農業碳匯計量方法仍在持續探索。”
山東煙臺長島
海洋碳匯,綠色養殖添底氣
本報記者 王 者
在山東煙臺長島孫家村漁港,一艘運輸船滿載著人工魚礁駛向大海。
布設人工魚礁,藻類附著生長,聚集魚群……近年來,“固藻集魚”養殖模式在長島推行開來。“我們在海域投放了12余萬空方人工魚礁,增殖了50萬株大葉藻、馬尾藻等海草,形成了規模化的海草床生態系統。”孫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偉介紹,這些海草床年固碳量超過280噸。
“固藻集魚”養殖模式既綠色又低碳。幾年前,村集體入股的東源海洋牧場提質升級,需要把更多人工魚礁投放到所屬海域,資金缺口怎么辦?“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提供了解決方案。
“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是長島農商銀行針對海洋藻類、養殖品推出的一款綠色金融產品。“海草床、海藻場每年固碳量產生的遠期收益權可以作為質押進行貸款,這筆碳匯貸款資金解了燃眉之急。”孫家村負責海洋牧場的技術人員肖圣志介紹。
“固藻集魚”模式繼續推廣,不斷擴大的海草床、海藻場,不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還能為魚類提供產卵和棲息場所,修復區域漁業資源。隨著海草床修復成效逐步顯現,東源海洋牧場天然海藻場面積也在擴大,底播海參等苗種累計投入300萬元,形成了立體生態鏈。
“我們還用碳匯貸款資金對海洋牧場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孫成偉說,通過水下監測設備實時追蹤生態數據,實現精準養殖。“改造之后,東源海洋牧場投放的80萬尾褐牙鲆魚苗,存活率較傳統養殖提升30%,年捕撈量增加至1000噸。”肖圣志說。
村集體從東源海洋牧場的收益中累計獲得分紅754.6萬元,帶動村民每年戶均增收約8000元……碳匯貸助力孫家村形成“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
對海草床、海藻場碳匯價值進行量化,將遠期收益權質押融資,孫家村的故事,正是海洋碳匯價值實現的一個縮影。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30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