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孿生隆福寺”“全天候目的地”“文商旅融合Citywalk”……近日,在北京東城隆福寺商圈建設專項民主監督專題議政會上,聯合工作組系統梳理了半年調研成果,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不斷涌現。
隆福寺始建于明朝,曾是京城最重要的廟會之一,承載著老北京的集體記憶。如何讓這條百年老街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煥發新生?今年5月開始,東城專項民主監督聯合工作組的集體智慧,正在轉化為隆福寺商圈的點滴變化。
從“紙上建議”到“街區實景”
初冬的隆福寺街區,青磚灰瓦點綴著現代建筑的流光,老字號門前排起長隊,咖啡香與光影中的潮流藝術相映成趣,各類主題市集更添幾分煙火氣息。
然而就在年初,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那時沿街商鋪空置率較高,整體氛圍比較冷清。”民盟北京市委會金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銀行國際結算單證處理中心主任級中級經理陳啟璋回憶道。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城人,隆福寺曾經的繁華承載著陳啟璋的童年記憶。今年3月,在東城統戰智庫“紫金同心議事廳”專題研討會上,陳啟璋作為智庫專家提出推動老字號回歸、以市集文化激活隆福寺人氣等構想。這些建議很快得到響應,豐年灌腸、姚記炒肝等老字號相繼落地隆福,各類主題市集不定期舉辦,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載體。
盡管老字號和市集為隆福寺帶來了人氣,陳啟璋也坦言,相比其他熱門商圈,隆福寺仍面臨“留不住客”的挑戰——特色門店偏少,整體吸引力有待提升。
為推動隆福“破圈”,今年5月,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統戰部在隆福寺現場組織召開了一場特殊的動員部署會。東城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薛國強在會上強調,此次選題隆福寺開展監督工作,就是要發揮黨外專家智力優勢,凝聚各方力量助推東城經濟建設。
一支由40余名民主黨派成員組成的專項民主監督聯合工作組就此成立,工作迅速展開。6月,民革東城區委會牽頭舉辦首場專題座談,邀請凱德置地等商業機構代表共商良策;7月,中共東城、西城區委統戰部聯手工作組成員赴“網紅”商圈中海大吉巷調研,尋找“他山之石”……
聚專業之力 謀隆福破圈新方
“無調研不建言”,工作組匯聚商圈運營、城市更新等專業力量,為隆福精準把脈、對癥開方,確保民主監督工作高效推進。
“游客看完展覽、逛完美術館就匆匆離開,未能自然導入到商圈消費,這反映了文化體驗與商業消費的脫節。”基于多年商圈運營經驗,民建北京市委會國企委副主任、王府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祝捷以王府井轉型為參考,為隆福寺開出“藥方”——從“商業街區”向“文商旅生態共生”轉變。
這一思路得到工作組的一致認可,一條文商旅融合的Citywalk路線呼之欲出——“故宮—王府井—雍和宮—美術館—隆福寺—嘉德中心”,以此實現隆福寺從“吸引客流”到“創造目的地價值”的轉變。
民建會員、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傅志斌則為這條路線賦予了“節奏”,以故宮、環球影城等作為節奏較快的起點和終點,而以隆福寺為核心的文化慢行線,讓游客在快節奏觀光中找到舒緩的“文化驛站”。
隆福寺是北京城市更新的重點項目,針對其空間改造難題,臺盟盟員、北京市住宅建筑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院總監馬云飛提出“視覺改造法”,利用立體綠化、全息光影弱化建筑邊界,并在現存建筑間隙嵌入連橋系統,打通商圈與北側錢糧胡同的步行連接。
融多元之智 繪隆福新圖景
民主監督工作不僅需要專業深度,更需要多元視角的融合。工作組中文化、交通、科技等領域專家的積極參與,展現出此次專項民主監督的廣度與深度。
作為“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的重要一環,“文化”被視為隆福寺的金字招牌。農工黨黨員、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專員文航提出與周邊文化機構聯動開發聯名文創產品,形成文化合力。
交通擁堵是制約隆福寺商圈發展的痛點。工作組在調研中發現,八成左右受訪者認為隆福寺路口紅燈等待時間過長,加之停車位有限,造成交通壓力。對此,民革黨員、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職員劉瀚舒提出構建“住宿—隆福寺—樞紐”綠色便捷交通鏈,增設地鐵行李寄存柜、優化共享單車停放點。
科技賦能方面,九三學社社員、北京中科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李玉建議部署智能導視屏,接入“東城文化消費地圖”平臺,實現商圈服務“一鍵觸達”。
半年來,工作組成員立足各自專業,以多元視角為隆福獻智,形成了92頁的建言匯編。在近日召開的專題議政會上,這些建言得到新隆福公司負責人、景山街道有關工作人員的積極回應。
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表示,黨外專家的發言“情真意切、切中肯綮”,要求相關部門主動認領、專題研究,做好民主監督“后半篇文章”。
這場專項民主監督,不僅助力一條百年老街“蝶變”,更探索出統一戰線服務區域發展的“東城路徑”。(《中國新聞》報 羅魯嶠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