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起,臺防務部門將向全臺家庭普發《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號稱“每戶一冊”,預計在明年1月5日前發放完畢,總量高達1100萬本。
據稱,這本“民防手冊”旨在提升民眾防災能力。但翻開手冊,即可看到通篇對大陸的惡意渲染和對戰爭的氛圍營造。
海纜、網絡癱瘓;“敵軍”巡航繞臺、要求登檢;“敵軍”在臺周邊實彈操演;無人機侵犯;兩岸交通停止;武裝侵略或滲透破壞……
手冊更叫囂“絕不投降”,并聲稱所有有關“臺灣投降或戰敗”的信息皆是“假新聞”。
1100萬本手冊鋪天蓋地而來,看似在給民眾安全感,實則是將整個社會推向更深的焦慮與撕裂。島內質疑——
這一頁頁印刷出來的,究竟是“安全指引”,還是“政治恐嚇”?
搞政治宣傳還刮民脂民膏 經費爭議火速引爆
根據臺防務部門說明,印制1100萬本手冊需花費6447萬元(新臺幣,下同),其中4279萬元動用第二預備金——原屬用于緊急災難救助及突發事件的財政資金,依規定超過5000萬元須送臺灣立法機構備查。
網友評論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王鴻薇由此連番質問:為何以救急用的第二預備金印制宣傳手冊?為何不走年度預算審查,而要“先斬后奏”?為何刻意將金額壓在5000萬元以下,規避監督?
國民黨籍民意代表馬文君則質疑:紙本手冊將被派發至全臺983萬家戶,有多少人會認真閱讀?紙本是否優于電子版?效益是否評估過?
對于臺防務部門相關負責人甚至聲稱第二版“民防手冊”加印賴清德簽名,“可提升民眾信賴感”,馬文君諷刺道,既如此,不如請賴題詩,“信賴感加倍”。
事實上,已有臺防務官員坦言,手冊的核心目標,是維持民進黨當局在“危機”中的運作,而非服務民生安全。
民眾不買“政治印刷品”的賬
臺灣民眾以實際行為表示不滿:第一版“民防手冊”線上下載量為16615次,但加上賴清德簽名后,僅剩93次。輿論譏諷這是“神功護體手冊”“有病還要別人吃藥”。
《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下載頁還有島內網友怒噴臺當局:“幼稚到極點”“拿來墊便當剛剛好”“唉!真愛亂花錢!把錢花在治水不是很好”“浪費公帑”“和平還是首選,戰爭不是游戲,能避才是王道”。
網友評論手冊中“絕不投降”口號,更引島內輿論質疑:這不是民防,是政治化的戰備精神動員,為一黨之私妄圖把臺灣社會綁上“臺獨”戰車。
臺灣要和平,區域要安全
島內部分縣、市長紛紛指責民進黨當局“過度強調對抗、刻意制造恐懼”“在大量戰爭想定下,(手冊)反而成了恐慌來源”。這將削弱臺灣民眾真正需要的安全感,與印發手冊旨在提升全民防災能力的初衷南轅北轍。
這種刻意渲染緊張局勢、強化“敵對威脅”的做法,正暴露出民進黨當局的政治用意:隨著選舉臨近,民進黨迫切需要制造“危機敘事”,以鞏固其所謂“保衛臺灣”的形象、轉移社會對其執政失能的關注。
賴清德當局推動“全民防衛”名義下的軍事化操作,說到底只是一場政治秀,與臺灣民眾的安全無關。他們借此制造對立、操弄恐懼,為選舉謀利,卻把全體民眾推上對抗的前線,淪為政治算計中的犧牲品。
臺灣民眾真正需要的,不是被當成“臺獨”的人肉盾牌,也不是被政治博弈牽著走的無端焦慮;不是兩岸緊張的升溫,而是社會與民生壓力的紓解;不是人為渲染的恐慌,而是真正可感知、可依靠的和平。
解決臺灣問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基本方針,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正如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越早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越有利于臺灣發展,越有利于臺灣同胞過上更好日子。
作者: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