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張五岳析大陸對臺“組合拳”:機遇之窗需把握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近期,大陸方面在涉臺議題上推出一系列舉措,被形容為“復合型組合拳”,引發島內輿論關注。臺灣淡江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表示,大陸對臺政策已進入新階段,其系統性調整兼具反“獨”和促統雙重目標。然而,當前兩岸交流形勢下,島內研究資源投入不足,使得臺灣社會對大陸戰略意圖的理解存在落差,不利于累積互信。
他認為,未來半年是緩和兩岸關系、重建交流的關鍵窗口期。
大陸“組合拳”凸顯戰略定力
近期一系列被認為是“象征大陸對臺政策進入新階段”的舉措,包括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推出便利臺胞入境新政、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等。
張五岳指出,大陸推出“組合拳”基于兩大背景:一是維護臺海穩定的需要,二是將解決臺灣問題置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謀劃。由此形成的“組合拳”既包含堅決反“獨”的軍事、法律措施等“硬”的一手;也強調“軟”的一手,通過融合發展促進兩岸雙向交流及民眾相互理解、心靈契合。
他觀察到,相較于過去,島內媒體和輿論場中針對“統一”議題的討論熱度有所上升。這一方面源于大陸持續宣示推進國家統一,另一方面也與臺灣內部政治生態變化有關。他強調,目前輿論升溫更多體現在聲量上,深層社會共識的轉化尚需時間。
張五岳近期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署名文章稱,當大陸對臺的“復合型組合拳”愈發多樣,臺灣“朝野”、民間各界對大陸及兩岸關系投入的資源、研究、關注卻越來越少。他對記者說,臺灣對大陸政治、經濟社會的實證研究大幅減少,公眾討論相關話題缺乏基礎,一些對大陸發展、臺海局勢“匪夷所思”的誤判反映出認知上的“溫差”。
臺主流民意期盼和平交流
張五岳坦言,當前兩岸關系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交流的嚴重“單向化”。他列舉數據對比:十年前的2015年,大陸赴臺觀光客超418萬人次;如今,大陸民眾赴臺僅限于福建籍游客的“小三通”及少量專業交流,兩岸人員往來比例嚴重失衡,呈現“10:1”的極不對稱狀態。
“盡管去年仍有超400萬人次臺灣民眾前往大陸,但智庫、學術機構對大陸的基礎性研究和雙向合作都大幅萎縮。”張五岳分析,這種狀況一方面受中美博弈和兩岸政治互信不足制約;另一方面也因島內相關資源被所謂防范“統戰”“認知戰”所束縛,不愿深入理解大陸變遷。其結果是,即便臺灣主流民意期盼和平、發展、交流、合作,但多數未到過大陸的民眾難以切身感受融合發展的政策善意。
需謹慎應對外部變量
兩岸關系能否有轉圜空間?張五岳判斷,從當前至2026年上半年是“難得的機會之窗”。
其依據是:首先,中美元首在今年的對話有助于大國關系的風險管控,為臺海提供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其次,“十五五”規劃中,預計兩岸議題權重或提升;再者,臺灣內部“朝小野大”格局暫穩,選舉壓力尚未進入白熱化。若能在此期間逐步恢復兩岸雙向交流,尤其是青年、學術、觀光等領域的互動,將為和平發展注入活水。
張五岳再次強調,破解當前困局的關鍵在于兩岸雙方能否超越政治分歧,逐步恢復雙向、多元的民間交流。“唯有通過正向互動,才能為兩岸關系找到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