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10頓飯就有1頓用的是地溝油!”近日,湖北武漢一位教授語出驚人,立刻在社會各界產生強烈反響。
然而,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監管部門對地溝油的查處卻陷入了“有權無責”的怪圈。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質監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工商部門、負責餐飲業等消費環節的衛生部門,不約而同地給出了同樣的理由:“地溝油主要不歸我們管……”
對于監管部門的相互推諉,一些專家認為,“監管縫隙”往往導致沒人管,也管不好。
地溝油到底應該歸誰管
“地溝油的查處權,在衛生監督所,不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3月19日,記者向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咨詢時,一位工作人員說,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沒有執法權,只負責督查。
鄭州市衛生監督所有關負責人則表示,按照法律規定,地溝油進入餐館,將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查處,因其有吊銷餐飲服務許可證的權力;而在生產環節,則屬于質量監督管理局管理。
而鄭州市質量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說,以前有查處地溝油的行動,是工商部門出面進行的,工商部門可依法查處生產地溝油的小作坊、小企業的無證經營問題。
鄭州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員透露,按照法律規定,流通環節屬工商部門查處,但一般靠舉報或投訴線索進行查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餐廚泔水的回收管理上,承擔監管任務的為市政管理部門。泔水要運輸到指定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廠或餐廚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鄭州市城市管理局一位負責人表示,餐廚垃圾的確歸他們監管,但現在鄭州市還沒有配套文件,目前僅在金水區進行試點。
金水區市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全省第一座餐廚垃圾處理廠已于2008年建成投產,但很多飯店不愿把泔水免費送給餐廚垃圾處理廠。
一位餐館老板向記者坦言,每晚深夜,都有人過來回收餐廚泔水,回收者不僅腿腳勤快,會幫忙干一些體力活,還經常贈送一些洗衣粉、肥皂之類的用品,員工們比較喜歡他們。
分段監管體制存在縫隙
“‘誰發證、誰監管’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主要原則之一,而對于一些小作坊、小企業,‘無證無照’反而成了他們的護身符。”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一位專家認為,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在生產、流通等監管環節上出現了漏洞。在這些環節上,往往有多個部門進行多頭監管。現行的分段監管體制所存在的“監管縫隙”還往往會被一些無證無照小企業、小作坊所利用。
“主體多元化的監管體制從形式上看是增加了部門和人員,但同時帶來了體制不暢,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和聯動,增加了管理的層次,導致成本高、效率低,難以形成監管合力,不可避免地出現執法漏洞。”這位專家說,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采取的是多機構分段管理模式,質檢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和一些食品的市場準入,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衛生部門負責生產企業衛生許可和餐飲業衛生的監管,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對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管等工作。
這位專家還認為,雖然國務院賦予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綜合監督、組織協調等職權,但對如何行使職權并沒有細化,缺乏可操作性。
鄭州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質監干部認為,不能片面說質監、工商等職能部門不配合、不支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關鍵是讓其去協調、監督平級甚至更高一級同時擁有具體監管權力的職能部門,效果不理想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