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 非
11月6日,在丹鳳縣鐵峪鋪鎮桃花村,陽光灑滿田野,紅薯種植基地里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村民手持鋤頭彎腰勞作,鋤頭起落間,帶著泥土芬芳的紅薯應聲出土。田埂間,分揀、裝袋、搬運的身影往來穿梭,歡聲笑語中,一幅鮮活的豐收畫卷在田野間徐徐鋪展。
“你看這個品種,細長周正,外形漂亮,最重要的是出粉率高,特別適合做粉條。”桃花村黨支部書記劉書亮手里捧著剛挖出來的紅薯,臉上滿是喜悅。他一邊幫著村民裝袋,一邊介紹:“這是我們村集體經濟種紅薯的第3年,從最初的30畝發展到現在的40畝,今年選的‘秦薯5號’,是經過專家指導的好品種。”
談及品種選擇,劉書亮打開了話匣子。桃花村以沙壤土為主,土層深厚、透水性強,本就具備種植紅薯的天然優勢。在鎮黨委的支持下,村“兩委”組織干部專程前往楊凌,咨詢當地農業專家后引進“秦薯5號”進行試種,經過反復摸索和技術優化,最終確定了這個兼具高產優勢與優良品質的品種。“從地塊篩選、栽種到施肥管理,我們都有專人指導,才能種出這么優質的紅薯。”
負責基地日常管理的周雙成,從4月種植到11月收獲,全程參與其中。“今年光參與務工的村民就有40多人,大家農閑時來基地干活,既能學技術又能掙錢,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
豐收的喜悅不僅停留在田間地頭,更體現在實實在在的收益上。“今年40畝紅薯預計總產量有10萬公斤,我們和棣花的粉條制作商已經簽訂了采購合同,紅薯出地就能賣,不愁銷路。”劉書亮笑著說,這批紅薯能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0萬元收入。
沉甸甸的收獲,點燃了村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熱情。如今的桃花村,越來越多村民主動投身特色種植,而這只是鐵峪鋪鎮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全鎮已發展食用菌18萬袋、中藥材種植6700畝,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扶持項目6個,累計聯農帶農29戶,帶動增收11.28萬元。
“我們將繼續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持續提升農業特色產業質量,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讓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壓艙石’。”鐵峪鋪鎮黨委書記孫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