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清風拂面,丹桂飄香。老人們聚集在樹下,你一言我一語,話題總是繞不開小區的變化:“咱這小區干凈衛生,夏天很少見到蒼蠅。”“社區經常開展道德大講堂,居民的素質在不斷提高,鄰里和睦相處,家庭矛盾減少。”“我們這小區安全,出出進進心里都踏實。”……
這是商州區劉灣街道江南小區東區的一個個生動畫面。
近年來,丹南社區以創建全國文明單位為契機,在各級黨組織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下,始終以為民、利民、便民為目的,積極探索管理規范、治安良好、文化繁榮、環境宜居的基層社會治理新途徑。2025年5月,丹南社區榮膺全國文明單位。
把穩黨建“方向盤”網格治理出實招
“在我們小區,沒有啥解決不了的難事,每一名黨員都經得起考驗。”江南小區東區黨支部副書記黨火旺比誰都清楚,關鍵的時候,黨員都能主動請纓,以身作則當表率,引領示范樹標桿。
5個大型住宅小區,1.06萬名群眾,如何凝聚思想共識,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在商州區劉灣街道丹南社區黨支部書記任養利看來,唯有黨建引領,方能治理有效。
近年來,丹南社區以黨支部為核心,聯合黨建聯建包抓單位聯動發力,形成“社區黨支部+包抓單位+小區黨支部+黨員樓棟長+黨員中心戶+網格員”的聯建模式,將服務下沉到小區網格樓棟,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處理,形成閉環機制,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黨員在哪里,組織就建在哪里,作用就發揮在哪里。
“社區班子經常進小區撿拾垃圾,打掃衛生,定期來小區征求業主意見。”黨火旺說,“危難時期就能看到黨員的身影,疫情期間把菜送到每戶家門口,讓群眾感受到了黨的溫暖。”
丹南社區積極探索“支部建在小區”的治理模式,不斷擴大黨組織覆蓋面。據介紹,社區黨支部在原有2個小區支部的基礎上,2024年又申請獲批成立了江南東區黨支部,成為凝聚黨員、服務居民的核心力量,讓黨員亮身份做表率積極參與小區各項工作,黨群關系更加密切。
丹南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小區監控接入智慧管理平臺,每個小區至少配備2名網格員,將各項工作逐一在每個小網格中落實,把黨組織力量延伸至基層治理每一個微單元,按照群眾需求,推行清單化、精細化服務,形成“網格黨建共同體”,推進“資源清單”“需求清單”轉化為具體成效,實現“網格化治理、組團式服務”。
把穩黨建“方向盤”,打造堅強的紅色堡壘,丹南社區的黨員干部始終把為民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善謀善為,善作善成,把一樁樁“小事”辦成一件件暖心事。
甘當群眾“孺子牛”實事辦到心坎上
“社區任書記抓實事、辦好事,總是為群眾著想。”從電梯里走出來,70歲的魚阿姨滿面春風,“這電梯裝得好啊,年齡大了爬不動樓梯,過去上了樓就不想下來,現在每天買菜、散步、跳舞下樓四五次,實在方便啊。”
在江南小區東區2號樓,兩部觀光玻璃電梯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魚阿姨從2009年住進小區,當初年輕不覺然,如今年齡大了提桶油都覺得費勁,特別是住在五樓六樓的人,上樓實在困難。
小區加裝電梯,高層業主雖然雙手贊成,但又怕費用太高。低層業主擔心加裝了電梯影響采光。如何顧全兩者利益?征求意見,科學核算樓層費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對接住建、消防等部門,任養利做足了前期“功課”。
“不給大家辦些實事情,總覺得無法面對群眾的信任。”任養利坦言,“再難的事情,只要用心、用情、用意去做,都能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據介紹,江南小區共規劃加裝電梯13部,已獲批11部,目前已加裝3部。
俯首甘當孺子牛,不是說說而已,重要的是將每一件好事、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
“過去經常騎車到單位充電,冬天車淋濕后幾天都不得干。現在樓下就是車棚,充滿一次也就一二塊錢電費。”竹軒7號樓業主王艷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值得一提的是,居民小區還加裝了電動汽車充電樁,在商州中心城區物業小區尚屬首家。
群眾的認同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由于小區物業變更多次,一些住戶因資料不全無法辦理房產證,11號樓黨小組組長景智明知情后,兩年多時間義務跑路幾十次,為6個單元60余戶業主辦理了房產證。
守好文明“主陣地”成風化俗樹新風
道德引領文明,榜樣彰顯力量。丹南社區好人好事不斷涌現,文明風尚浸潤著群眾的生活點滴。
“我們常態化開展文化活動,能夠增強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提升社區整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任養利說,“社區通過‘講、樹、學、做’四部曲,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將各項工作向縱深推進。”
開展以講促悟、以樹培根。丹南社區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時代主旋律,打造廉潔文化陣地1處、傳統文化宣傳墻1處、文明城市宣傳展板12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欄15處,營造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持續開展“培育好家風、傳承好家訓”、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表彰各類先進模范22人,形成了“人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人贊”的社會氛圍。
“社區經常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生活,還能促進身心健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小區業主王阿姨說。
依托社區黨建聯席制度,丹南社區將7個共建單位的120余名在職黨員,吸納進社區志愿服務隊,慰問困難居民50余戶,開展各類志愿活動16次。積極探索“老幼共育”的服務模式,護航“老有所樂”,厚植“幼有所護”。共計開展老年人免費體檢、愛心理發、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愛心媽媽”,文明交通護學,消防知識培訓演練進校園等活動8次,增強了廣大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守好文明主陣地,成風化俗樹新風。“我們學習和借鑒‘楓橋經驗’,探尋基層治理三把‘金鑰匙’,將黨建與社區服務、社區宣傳教育相結合,做實做細網格化治理,連續五年未發生刑事和治安案件,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保持零信訪的良好局面。”任養利胸有成竹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