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州區科協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力量
本報通訊員張 宏
今年以來,商州區科學技術協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強化學習教育,深化“三個年”活動,聚力打好“八場硬仗”,積極履行“四服務”職責,以“441”科普活動項目為抓手,扛牢做實學術、科普、智庫主責主業,著力構建大科普格局,切實把科技服務送到群眾身邊,為商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黨建引領夯實根基
商州區科協深入開展理論學習,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建立“五位一體”學習模式,鞏固拓展黨紀學習教育成果。同時,踐行“黨建+科普”工作機制,探索“兩建三帶四服務”載體,創新開展“黨建引領科普事業發展”主題黨日活動,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截至目前,區科協黨組開展“主題黨日”活動10次;落實黨組織和黨員“雙報到”等支部共建機制,黨組織承諾事項6件、班子成員每人3件、黨員每人2件。
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組織領導和管理,定期分析研判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及時掌握干部職工思想動態,有效防范化解風險。強化科普宣傳陣地管理,確保宣傳內容積極健康、導向正確。
科普服務惠及民生
商州區科協持續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積極推廣“科普中國”APP和“科普陜西”微信公眾號等權威平臺。加強“科普中國”信息員隊伍建設,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截至目前,累計注冊“科普中國”信息員3200余人。實施鄉村“科普智眼”工程,在全區15個村(社區)安裝科普宣傳電子屏,打造集科普發布、公益宣傳、通知公告于一體的數字化、智慧化科普教育平臺。
推動區直相關部門及18個鎮(街道)科協利用社區科普宣傳欄、農村科普活動站開展健康保健、文明創建等主題宣傳,累計更新588版,覆蓋群眾2萬余人。組織開展科普“五進”活動,圍繞中藥材種植、中華蜂養殖、設施大棚櫻桃栽培等技術開展農業培訓14場,舉辦核桃優質豐產栽培科技大講堂1場,培訓群眾2200余人次;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健康講座及義診8場,參與群眾5800余人;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培訓2場,參訓干部130余人;聯合區教體局在10所學校開展“科普大篷車+博士進校園”活動,惠及師生1萬余人,發放科普書籍1.1萬冊。
征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68篇、決策咨詢建議稿17篇;推薦科技人員及團隊參加“三新三小”創新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項目2個;實施陜西省科協青年人才托舉計劃“雙百工程”,陜西花想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陜西紫元春酒莊有限公司的青年人才托舉項目已通過省科協審核。
織密網絡提升效能
深化科協系統改革,實現18個鎮(街道)科協和288個村(社區)科普活動站全覆蓋,構建起以區級科協為樞紐、鎮(街道)科協為紐帶、村(社區)科普站為基礎、企業科協和農技協為補充的組織體系。制定《企業科協建設執行規范》,建立健全組織建設標準,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
探索“黨員帶骨干、專職帶專干、志愿帶意愿”的培養機制,組建區級科技志愿服務隊,動員全區科技工作者常態化開展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志愿服務。隨著區級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和各類科技人才不斷加入,全區科技志愿者人數已達1100人。
一年來,科技賦能鄉村產業和惠農項目成效顯著。組織科技專家深入鎮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科普講座。強化內聯外引,拓寬培訓渠道,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培訓職業農民、發展現代農業”主題培訓18期,覆蓋全區所有鎮(街道)。同時,實施“2025年基層科普行動計劃”項目,板橋鎮下灣村草莓產業園科普示范基地、商州區高密度循環水養殖科普示范基地、商洛市商州區蜜蜂科技館建設項目已獲批資金11萬元并撥付到位,示范帶動效應逐步顯現。
“我們在壓緊壓實幫扶責任、落實防返貧監測和‘民情走訪日’制度的基礎上,堅持科普融入、強化科技服務,深入鎮村、企業和學校,幫助解決生產難題,真正把科普知識和實用技術送到群眾身邊。”商州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主席趙書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