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區。譚琴 供圖
中新網杭州9月20日電(記者 王逸飛)自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來,各地在搶灘人工智能方面頻頻推出大動作。
20日,浙江雙料“第一區”(經濟第一區、數字經濟第一區)——杭州市余杭區舉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暨打造“模域空間”人工智能高地大會,啟動“AI+”產業生態園區“模域空間”,發布系列支持舉措,釋放進一步加力人工智能的信號。
地處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核心區的余杭,是浙江科創高地、未來產業集聚地。此番,觀察當地的最新“落子”,其實亦反映著浙江作為人工智能發展前沿省份,加快塑造競爭新優勢的路徑所在。
“模域空間”啟用現場。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強產業——“人工智能是一個時代”
今年,“人工智能是一個時代”的理念在浙江官方會議中多次被強調,該省明確提出“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核心產業,打造萬億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成為其“任務書”的重要一條。
結合這一背景,不難看出,落地“模域空間”既是余杭塑造區域競爭新優勢的前瞻布局,亦是作為未來產業優等生,在“強產業”導向下的落實之舉。
按照官方介紹,“模域空間”以杭州未來科技城阿里中心約6.5萬方產業空間為核心載體,同步打造AI杭州開發者線下社區,重點圍繞算力、數據、模型及智能體、智能終端及應用四條細分賽道,建設以高性能智能算力和高質量數據集為基礎設施,以模型與智能體開發為核心生產力,與行業應用場景深度融合的AI+產業生態園區。簡單來說,它是為各類人工智能創新主體打造的集聚平臺。
當下,余杭正加快構建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經濟、類腦智能”為特色的“1+3+X”未來產業體系,這需要依靠創新鏈、產業鏈間的“化學反應”,而“聚沙成塔”正是前提。值得注意的是,“模域空間”雖是促集聚的新動作,但也帶有熟悉的“余杭味道”。
“它在發展定位上瞄準‘有核無邊、全區引領、多點示范’的產業發展路徑,致力構建完備的生態體系,有效輻射并帶動周邊園區,努力打造集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場景落地、生態協同于一體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杭州未來科技城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郭云偉說。
這極易讓人聯想到距“模域空間”僅3公里的夢想小鎮。作為浙江互聯網創新創業“地標”,其正是以“有核無邊、輻射帶動”為理念,在近十年集聚初創企業逾3600家。如今,當地聚焦人工智能推出“模域空間”,也是對過往發展經驗的充分借鑒。
此前,在人工智能產業分布圖上,余杭堪稱浙江的重鎮。2024年其規上人工智能核心產業企業達154家,實現營收949億元,在全省占比約16.37%。隨著“模域空間”啟動,當地也提出更高目標——到2027年,在杭州未來科技城高標準打造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到2030年,全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800億元。
強生態——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發展環境
記者了解到,“模域空間”雖剛啟動,但已吸引相關企業40余家。在其先導區——杭州未來科技城阿里中心,余杭也為創新主體準備了良好環境。
該園區重點規劃打造創業共享空間、展示中心、開發者部落三大板塊。其中創業共享空間是面向人工智能領域開發者、自由創業者和初創企業的綜合性實體空間;展示中心主要展示區域算力資源與調度、大模型交互、智能終端產品、場景開放與應用示范案例等,打造企業了解和參與余杭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窗口;開發者部落作為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定期舉辦工作坊、技術沙龍等促進交流合作。
在軟環境方面,余杭也從壯大市場主體、推動科技創新、做強做優發展環境等多個維度發布系列支持舉措。園區還會為入駐企業提供資產運營、產業鏈招商、品牌建設等全生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務。
過去十多年,余杭實現從城市郊區到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華麗轉身”,依靠的是搶跑數字經濟的敏銳眼光,更離不開“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這一營商環境招牌的樹立。如今在建好人工智能發展生態方面,當地的著墨力度仍在持續增大。而且,這并不僅在“模域空間”之內。
今年,余杭在杭州未來科技城推出“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并對企業保費最高補貼80%。參保企業若成果轉化失敗,保險將賠付相關成本。截至目前,已有8家企業完成投保,7家企業的參保工作正處制定方案或審批中。
從全省看,余杭也是浙江聚力“強生態”,構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發展環境的縮影。
今年,浙江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圍繞打造高能級萬億產業生態等多方面列出27條支持政策。杭州、溫州、紹興、湖州等地也紛紛發布支持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政策文件。通過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創新政策向企業傾斜,浙江人工智能產業活力正不斷被激發。
余杭“模域空間”航拍(無人機照片)。余杭區委宣傳部 供圖強應用——讓“百模千態”賦能千行百業
透過余杭的“模域空間”,還能看到浙江在“強應用”維度的鮮明導向。
前述會議上,余杭同時發布第二批城市機會場景“雙清單”,包括11項場景組成的政府需求清單,以及28項技術組成的企業能力清單。
城市機會場景是政府主動開放各領域真實需求,為企業技術、產品提供具體應用環境,實現供需精準匹配的機制。7月,余杭在浙江首推“雙清單”機制,彼時推出的20項政府場景需求中,目前已落地10項,另外10項正逐步深化建設方案。
例如“車路云一體化”場景由經信部門牽頭,余杭區交投集團建設,海康智聯提供技術支持。目前該場景已部署64個智慧路口、50個直連路口,對330輛傳統公交車和200輛傳統出租車完成網聯化改造,當地也建成浙江里程最長(23.5公里)的自動駕駛公交示范線。
此番,余杭聚焦人工智能領域推出的第二批政府需求,涉及社會民生、教育醫療、城市建設等領域,向企業傳遞出攜手寫好“人工智能+”文章的邀約。
“我們將加快從簡單‘給政策’‘給項目’向‘給機會’‘給場景’迭代,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作用,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庇嗪紖^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下,浙江正通過爭創全國行業應用基地,加速落地一批牽引力強、影響力大的應用場景等,推動“百模千態”賦能千行百業,以實現人工智能的價值變現。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認為,從“模域空間”啟動到一系列配套舉措的落地,不僅有助于余杭形成經濟新生態、發展新范式,也為浙江各地如何實現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點位突破和制度創新,帶來了新啟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