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9月20日電 (陳梅)“豬也住‘空調房’?”“一個人就能管理這么多頭豬?”連日來,在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現場,由深圳數影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廣西揚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應用驗證的“未來豬場智能養豬整體解決方案”引來民眾驚嘆。
這款方案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打造實時可控的“云端豬場”。本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首次設立的“AI+農業”展區,匯聚眾多先進技術,顯示古老農業正向著智能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圖為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AI+農業”展廳,“未來豬場智能養豬整體解決方案”引人關注。陳梅攝“未來豬場智能養豬整體解決方案”目前已應用于國內外100多家中大型養殖企業,服務豬只數量超過500萬頭。其核心智能設備之一“精喂儀3.0”于9月17日在廣西貴港市發布,它是基于20萬頭母豬養殖數據打造的全周期豬只精準營養模型,能實時分析豬只體況與需求,自動計算生成豬只階段最佳營養計劃,動態調整飼喂策略,有效降低飼料成本、提升豬只健康水平和母豬產健仔率。
東盟人口基數大,目前正受疫病、畜禽養殖污染、規模化轉型發展等挑戰。深圳數影科技國際客戶部東南亞板塊負責人蒙順忠表示,“未來豬場智能養豬整體解決方案”已引起東盟市場關注,目前已有500多套智能設備發往越南,即將投入運行,他說:“東盟市場后發優勢明顯,蘊含巨大商機。”
當前,生豬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要做到生豬穩產保供,必然要走規模化養殖道路,同時還要給高效、優質產能提供空間。蒙順忠表示,智能化是未來養殖方向,它能夠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增加企業利潤、追溯食品安全等。
農業不只是經驗學。廣西捷佳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土諦AI”系統也備受關注。用戶僅需提出問題,不出10秒即可獲得包括可行性及改種建議在內的專業答復。該系統可調用氣象、土壤、政策等多維數據,生成萬字種植方案,堪稱“口袋農業專家”。目前該系統支持柬埔寨、老撾、越南等多國語言。
此外,捷佳潤還推出“數字大腦”和“AI巡園”系統,實現遠程水肥控制、生態監測和異常識別等功能。目前,該體系已應用于6個國家,其中老撾一處4000畝香蕉園通過引入其精準灌溉系統,節水超過50%。
“AI+農業”絕非在實驗室閉門造車。近年來,廣西農投時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構建現代蠶桑數智實驗室體系,通過自建算力中心、素材庫、田間地頭的實驗室研制AI系統。其中,素材庫來源于6000余戶蠶農多年的實際生產情況,以及高校科研機構的專業知識。目前識別率已達到85%,預計明年可上線。
依靠智能化,2024年廣西農投時宜養蠶成功率達93%,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該公司總經理陳國民強調,單有智能設備不足以應對復雜農業生產,必須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他認為,數智農業是從經驗化、標準化再到數字化的長期過程。陳國民說:“起初經驗老到的農戶并不相信科技,但隨著成效顯現,他們也意識到,科技能夠改變農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