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郭志坤表示,希望建立這樣一種輿論:“提倡史學家寫通俗讀物”、“通俗也是一種學術活動”、“青年學者更要承擔撰寫通俗讀物的責任”。“有了這樣的輿論和氛圍,學術界中的常識,在公共領域就能普及。”
1
學術性是通俗性的前提和基礎
羊城晚報:談及中國通史,人們最為熟悉的依然是錢穆、范文瀾、呂思勉等先生的著作。作為后學,應該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有所作為?
郭志坤:他們嚴謹的治學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他們有個共同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實事求是精神,“求是”就是根據已有的事實材料尋找正確的結論。在他們的史著中的每一個地名、一條史料、一段結論都是認真查索,仔細考證的。
羊城晚報:叢書出版的一大看點,是歷史書如何做到“面向大眾”和“通俗化”。在您看來,學術成果轉化為通俗作品,最關鍵的環節是什么?
郭志坤:最關鍵的環節應該是深入淺出的通俗,做到“通俗而雅”。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學和學術的基礎上而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歷史現象和歷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并強調的通俗。《細講中國歷史叢書》的學者們在撰寫時一是力求在語言上的通俗,二是著力于情節中的通俗,繼承和發展了太史公司馬遷那種“以訓詁代經文”的傳統,把詰屈聱牙的古文經典用活了。所以說,深入淺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種學術活動。
羊城晚報:您怎么看嚴肅歷史與通俗寫作的關系?如何兼顧學術性和通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