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靠戲說來暴漲收視率或打開銷售市場,是對中華文明歷史不負責任的,也是不會長久的。有一種說法認為,現代人生活無比忙碌,難以有興趣了解枯燥的歷史,而戲說激發讀者的興趣,更有利于在輕松的氛圍中傳承歷史。此話只對一半,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歷史是對的,但不宜靠“戲說”,更不該靠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毫無顧忌地挑戰社會的價值底線和倫理底線。敘述歷史的手法有多種,再說歷史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淺顯表述,就有生動形象的場景和人貌呈現在眼前。
羊城晚報:當下通俗歷史類圖書出版的不嚴謹,是迎合市場之舉?
郭志坤:當下某些通俗歷史類圖書出版的不嚴謹,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導向的負面影響。出版社經濟負擔沉重,導致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追求一書暴富,快餐式的圖書流行起來,同時,圖書批評流于形式,助長了低俗化的趨勢。特別是對低俗、消極、混亂等不健康不正常現象沒有進行客觀批評,或沒有擊中要害,這也就助長了低俗之風的泛濫。
3
戲說歷史造就了歷史的亂象
羊城晚報:在信息發達的今天,不少歷史學術界成果、共識,卻仍未能進入公眾的認知領域。在您看來,原因是什么呢?
郭志坤:沒有引起學界的重視,同時媒體沒有關注普及歷史的宣傳也有關系。20世紀80年代在“歷史虛無主義”的干擾下,一謂“戲說”,二謂“顛覆”,三謂“反思”,至90年代以后甚至發展為“胡說”與“惡搞”,如將歷史事件剝離特殊的歷史語境肆意發揮,或無視歷史人物在特定歷史進程中的社會功過與是非,無根據地加以想象,把孔子描寫成了“修俠情圣”,杜甫被“再創作”為“雜耍混混”,唐三藏成了“花花公子”,精忠報國的岳飛成了“千古罪人”,而遭人唾棄的秦檜倒成了“曠世良臣”。丑化、抹黑歷史人物,甚至有意張冠李戴、以訛傳訛,以達到歪曲歷史之目的。“戲說”歷史帶來了對歷史的丑化,造成了一種歷史亂象。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尊重歷史,嚴肅地對待歷史,這是史學工作者面對歷史的唯一選擇,也是史學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