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忻州7月19日電 題:駐村第一書記:黃土地上種希望
作者 范麗芳 張燕
仲夏時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寨縣孫家坪鄉孫家坪村的玉米地,綠浪滾滾,一望無際,這里是山西焦煤駐村工作隊甜糯玉米合作種植示范基地。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山西國有企業利用資金、人才等優勢,向基層派駐第一書記和工作隊,解民憂、惠民生、強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程東:有想法的書記
7月6日上午,忻州市五寨縣益星農貿農民專業合作社2020—2021年度分紅大會如期舉行。這個利用山西焦煤幫扶資金成立的村級合作社,主要從事農產品銷售和肉牛養殖,銷售額52萬元,利潤達4.8萬元。
被村民挽留下“連任”的駐村第一書記程東,在金土地公司山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擔任辦公室副主任,至今已在孫家坪村幫扶6個年頭。
依托五寨縣“中國甜糯玉米之鄉”名頭,程東提出采取“農戶種植+合作社采收加工+公司幫扶營銷”模式,選出100畝地讓村民試種,并免費提供優質甜糯玉米種子和肥料。
程東介紹合作社的農產品。 張燕 攝“按一畝地產3500穗玉米算,少說也能保證多收入500元,100畝就能多收5萬元。村民如果當年嘗到甜頭,第二年就會主動要求增加種植面積。”程東說。
農閑時節,程東還以勞務輸出方式將村民介紹到當地工廠打工3個月,一個人日工資100元出頭,僅此一項每人又能多賺上萬元;地里的玉米秸稈還可以打包出售,且來年種地時不需要再對秸稈進行清理,減少環境污染。
為真正促進“鄉村振興”,將幫扶延續下去,程東把村里頭腦靈活的年輕人聚到一起,宣講合作社的現狀及未來發展。如今,已有5名青年農民成為股東和合作社進一步做強做優的中堅力量。
程東說:“就算將來我們離開了孫家坪,鄉村振興事業也會薪火相傳,因為我們留下了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郭志平:愛操心的書記
一連幾天大雨,讓愛操心的郭志平徹夜難眠。即便時刻關注電視、微信等預警信息,提前做了預防,但他仍擔心會不會有村民家的房子漏雨。
2019年,山煤國際內蒙古山煤晟達貿易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郭志平主動申請報名,來到孫家坪鄉大輻車梁村擔任第一書記。
沒事的時候,郭志平最喜歡和村民聊天,住房、醫療、上學、看病,樁樁件件,他都放在心上。“村民們有啥事都來找我。既然來了,肩上扛的都是責任。”
郭志平與村“兩委”成員多次前往忻州周邊地市考察合作社發展項目,跑遍五寨縣的雜糧市場學習企業成功經驗,用兩個月推出由合作社生產的多種小雜糧產品,他還驅車幾千公里前往周邊兄弟單位,幫村民們尋找產品銷路。一年來,村里合作社共銷售農特產品40多萬元,實現利潤3萬多元。
生活日漸改善,讓村民越來越信任郭志平。想搞養殖的村民苦于缺乏啟動資金,上門求助。郭志平詳細講解小額信貸的好處,先后幫助11戶村民申請小額信貸。
高源清在田間地頭察看雨后農田情況。 高源清供圖高源清:多角色的書記
“大娘,這會兒太陽太曬,快回去吧。”
“昨天老李問我辦醫保的事,我再去他家看看。”
一路上,山煤國際煤業分公司財務部科長高源清與村民打著招呼,嘮著家常。
2021年5月高源清入駐孫家坪鄉水口頭村,6月底村里就遭遇了一場暴雨,兩處路基被嚴重沖毀。危急時刻,高源清帶領隊員們爭分奪秒開展搶修工作。
他們冒著大雨巡查的場景,讓村民們記憶猶新,也為高源清順利開展工作打開大門。
“村民們都說我把這里當成了家,那我就更要做好他們的大家長。”高源清常常身兼數職,扮演著多個角色。
2021年秋收時節,他頭戴草帽,挽起褲腳,帶工作隊幫五保戶將5畝土豆收完,做了一回地道農民;脫貧戶易地搬遷時,他作為指揮官忙前忙后,集中安置31戶村民;他還以中介身份推薦41人從事公益性崗位、司機等工作。
如今,水口頭村村民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實現適齡孩童有學上、看病就醫能報銷、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有保障的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