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1月14日電 (梁欽卿)到2030年,重慶市開州區將實現崖柏種植面積超20萬畝、人工繁育超500萬株,使其成為長江上游生態修復與生態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為全球瀕危植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可復制的“開州方案”和“中國智慧”。
重慶市開州區政府區長楊宏14日在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作如上表述。
崖柏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曾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一度被宣布“野外滅絕”。1999年,它在重慶大巴山區被重新發現時,野生種群不足1萬株。20余年來,重慶推動崖柏實現從瀕危到重生的跨越。
近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二十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年會上,重慶開州區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崖柏的成功實踐獲全球生態修復與保護范例獎。
重慶市林業局局長曹春華介紹,重慶主導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智能監測體系,為7000余株野生崖柏建立“電子檔案”,動態監控生長狀態和環境變化。
面對崖柏繁育難題,重慶創建中國西南地區首個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科研平臺,建設20余個智能化育苗大棚、專業實驗室及生產車間,年育苗能力達200萬株,為崖柏進一步保護和發展利用奠定基礎。雪寶山崖柏科研團隊攻克規?;げ宸庇夹g,將扦插生根率從不足20%提升至90%以上,解決“種苗不足”的關鍵問題。
近年來,科研團隊在云南、寧夏、內蒙古等17個省份建立了52個遷地保護試驗基地,平均成活率超過85%,既為崖柏拓展生存空間,也為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修復提供新的樹種選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