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4日電 如何以創新機制破除各領域壁壘,將教育“蓄水池”、科技“動力源”和人才“智力庫”深度融合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北京市豐臺區出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旨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長期存在的“各自為戰”問題,通過機制性互聯、平臺化互融、政策性互通,實現“1+1+1>3”的協同效應。
“遇見豐臺·眾匯京彩”——“豐華正茂·創智未來”豐臺區“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創新發布活動13日舉行。豐臺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牟曉春表示,豐臺區從機制建設、平臺支撐、政策保障等方面,探索形成工作閉環,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協同推進,持續構建人才發展優勢,為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據介紹,“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突出“一個統籌機制”,將一體發展納入區域“十五五”規劃,構建起“區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職能部門協同、街鎮與功能區支撐、全域資源參與”的工作格局,推動重大戰略統籌謀劃、重要政策統籌制定、重點任務統籌推進,讓協同發展的“齒輪”運轉更加順暢,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在平臺建設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明確打造“四大平臺陣地”,包括“學子回家”推進平臺、產業促進平臺、教育支撐平臺和服務陣地平臺,為人才成長、產業升級與教育強基提供有力支撐。通過建設“青年友好生態城區”、舉辦“北京未來企業家”實訓營、實施職業教育“頭雁計劃”等一系列舉措,豐臺正推動形成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的“一盤棋”發展模式,探索將教育資源、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握指成拳”。
多元政策協同為這一系列舉措提供了“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提出構建央市地、校地、區域三方協同機制,推進“北京-雄安人才科創走廊”先行示范區建設,促進各類資源在豐臺匯聚、要素在豐臺流動、創新在豐臺迸發。同時,豐臺區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探索制定“豐才十條”“教育強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支持政策,進一步釋放引才育才誠意。
位于豐臺區國際人才港四層的“學子眾閱館”,作為本次主發布會的重要配套成果及“豐臺·學子回家”行動的學術核心載體,已收藏來自國內外近300所高校的學子畢業論文、期刊論文、專著等共計3000余份,涵蓋12個學科領域,成為青年人才學術交流的“打卡地”。這一平臺不僅為人才政策落地提供了實體支撐,還體現了教育成果積累、科技資源整合與人才生態構建的深度融合。未來還將通過“學子回家”小程序開通論文入藏渠道,歡迎更多學子將個人的優秀論文在此展示,以此為更多學子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和幫助。
“我們用真金白銀的支持、真心實意的服務,讓人才放心創新創業,讓企業安心發展壯大。”牟曉春表示,未來,豐臺將以“19條”為牽引,搭建“1+2+N”政府投資基金矩陣,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豐臺動能。
設立10個產業促進中心以科創融合激活新質生產力
圍繞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將科技創新作為核心引擎,著力推動科技資源與人才優勢深度融合,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依托北京科技人才優勢,豐臺區已與6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轉化合作機制,聯合香港理工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等共建一批創新平臺與聯合體,設立自然科學基金豐臺聯合基金,以“企業出題、高校答題、人才共育”模式,每年支持近百個校企聯合攻關項目,切實打破高校科研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壁壘。
此外,豐臺區實施科技企業筑基行動,建成了全市首個民企科創中心。“我們積極組織推動企業走進高校院所,促進人才招聘和產學研合作,帶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3710家,總量躍居全市第二。同時還建成80家孵化器,促成合作訂單超6.5億元。”豐臺區科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羅虎表示,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更優的人才創新創業環境的逐步構建,既助力科技企業從“初創”走向“壯大”,又讓教育與人才資源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微觀基礎。
新質生產力培育凸顯了科技與人才的深度融合。值得關注的是,豐臺區設立10個產業促進中心,在智能制造領域建成全市唯一的智能硬件標桿孵化器;在智能醫工領域落地首家腦血管病藥械研發市級重點實驗室;在商業航天領域,依托40余家大院大所和6萬余名科研人員,實現全國每10枚火箭中8枚為“豐臺箭”。這些產業優勢的取得,正是通過系統化的科研平臺搭建與專業化人才梯隊建設相結合,讓高端人才引領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集聚人才隊伍,形成良性循環。
豐臺區委教工委書記馬立明表示,豐臺區持續提升引進待遇、設立引才獎,面向全國吸引高層次教育人才,力爭2027年建成400人左右的領軍型教師團隊,為“教育筑基、科技賦能、人才集聚”提供堅實師資支撐”。
優化人才生態以四鏈融合服務實現城才共生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豐臺區堅持“全域人才”工作理念,以教育儲備人才、以科技吸引人才、以服務留住人才,構建人才與城市共同成長的良好生態。
為了讓高校“科創大腦”與企業“需求清單”精準對接,豐臺區積極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設立校地合作辦,推出“行動計劃”,建立“街鎮+部門+高校”的工作機制,三方協同發力,讓校地合作從“零散對接”走向“系統聯動”。如今,豐臺合作發展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校地懇談會”“科創匯”等對接平臺筑牢合作基礎,“菁銳營高校聯絡站”搭建起成果“轉化窗口”,“走進高校”校園招聘持續招才引智,形成“企業需求牽引+高校精準對接”的工作閉環。
豐臺區創新打造“帶土移植”式創業支持,以北京10號線“青創村”為試驗田,這里不僅有青年創客,更有大學生創業者,在這里獲得資金、孵化、資源對接等成長支持。“豐臺區積極構筑青年友好生態,創新打造‘學子回家’行動,推出‘六個一批’工程,不斷優化‘三生有緣’品牌,構建以‘國際人才港’為主陣地的人才服務陣地體系,為人才送上全鏈條服務的‘豐澤人才卡’,讓人才感受到‘情感有認同、價值能實現’的溫暖氛圍。”豐臺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豐臺區人才工作局局長盧穎表示。
在協同創新方面,豐臺區積極推進“北京-雄安人才科創走廊”先行示范區建設,以“一港一灣一平臺多支點”為支撐,推動人才、技術、項目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同時,我們積極探索央地協同,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所參與”的協同模式,鼓勵各領域積極導入優勢產業集群和重點創新平臺,打造標桿示范項目,塑造發展新動能。
“從‘學子回家’吸引萬名青年人才扎根,到職業教育‘頭雁計劃’實現四鏈融合,一系列探索為北京市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提供了鮮活的‘豐臺樣本’。”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處副處長何琳表示。
未來,豐臺區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為核心,進一步聚焦破除領域壁壘、促進資源融合等問題,制定專項行動計劃,項目化、清單化推進,以釘釘子精神讓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同時,注重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濃厚氛圍,讓創新發展的動能充分激發,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