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4日),中國科學院在合肥正式啟動“燃燒等離子體國際科學計劃”,并發布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的全球研究計劃,十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簽署《合肥聚變宣言》,呼吁全球共同推進“人造太陽”聚變能源研發。
所謂“人造太陽”,是指通過模擬太陽內部氫核聚合成氦核時釋放能量的原理,在地球上創造可控的核聚變條件,釋放清潔、安全、無限的能量,解決未來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能源,聚變能源被視為未來清潔能源的終極方向。當前,隨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及BEST等裝置的推進,聚變研究正進入“燃燒等離子體”新階段。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宋云濤:目前國際上共同認為的非常難的挑戰就是燃燒等離子體物理。在托卡馬克強磁場約束下,實現氘氚燃燒,實現聚變的利用,我們從實驗裝置走向了工程應用,發揮大科學裝置集群作用,更需要世界的科學家一起來解決聚變能面臨的科學和工程問題。
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聚變研究所所長 熱羅姆·布卡洛西:中國已經是聚變領域的領先國家之一,也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中歐雙方加深合作對推動聚變科學發展至關重要。
據了解,我國依托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等大科學裝置平臺,已經和50多個國家的120多家科研機構建立穩定合作,并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為全球聚變研究持續作出貢獻。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李晶晶 王利 安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