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工農兵學員推薦上大學,經過公社推薦,趙忠抗成為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名學生,專業為電子對抗(雷達偵察干擾)。趙忠抗格外珍惜這個機會,每天總是認真聽課,刻苦鉆研,力爭把每門功課都學好,但在生活上,他吃的卻是最差的,國家每月補助36斤糧、19.5元錢,他總要省些錢捎回家中。
1977年,趙忠抗就要畢業了,他們學的專業系軍工科技,一般都分在山區的國防工業制造廠、研究所,想著自己從山區出來,又要分配到其他山區,趙忠抗很不情愿。他找到老師,要求分回原籍,老師勸他:“不要著急,聽說你們這屆分配情況會好些!”最后,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居然被分配到了北京。山里娃到北京上班,這在當時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全村人都替他高興,趙忠抗激動得徹夜難眠,一遍一遍地告訴自己,終于走出去了,走出商洛山了!
京城奮斗三十五年
1977年9月14日,趙忠抗穿著舊軍裝,背著個木箱子,帶著一卷被褥,揣著4元毛毛錢來到北京。第二次來北京,趙忠抗才發現北京是如此之大,轉了一天,才找到自己的單位——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
進入單位后,又是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趙忠抗以前沒做過設計科研,他邊工作邊學習,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時間查閱資料,向單位里的老同志請教,有時加班搞實驗一忙就是幾天幾夜,他都咬著牙堅持到最后。1983年,研究開發“電磁屏蔽室”時,他是總體設計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并聯系企業加工,一有時間,他就親自到工廠,和工人吃住在一塊,加班加點研究開發,每一個零件從設計到生產都要做到準確無誤。最終,“電磁屏蔽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所研究的課題,都是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每次都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不斷進行學習、消化、吸收,并且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每個課題下來,都會讓人心力交瘁,渾身蛻一層皮。趙忠抗先后作了錄像機發展研究、彩電國產化等研究課題,這些課題都在當時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其后,趙忠抗被借調到國家電子工業部規劃司,從事我國電子工業“七五”規劃工作,為電子工業的建設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于他工作認真,成績突出,大家都非常認可這個樸實憨厚的商洛娃。
1993年,趙忠抗被調到國家電子工業部機關,歷任處長、局長助理、副局長,從此走上了從政之路。二十年來,幾經國務院機構改革,趙忠抗任過多種職務,到2011年5月從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離退休干部局巡視員(正廳級)職位上退休。由于趙忠抗在電子工業戰線工作了35年,先后從事過電子工程設計、科學專題研究、電子工業規劃咨詢及行政管理工作,在專業技術和行政管理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退休后,他又擔任了中國信息產業測評培訓認證中心顧問、國家發改委設備協會低碳管理研究中心顧問委員,繼續為國家的發展發揮著自己的余熱。
詩詞寄情詠商洛
年輕的時候一心想走出商洛,漸漸的年歲大了,趙忠抗發現自己魂牽夢繞的依然是生他養他的商洛,故鄉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牽動著他的神經。
每當家鄉的人到北京找他幫忙,他都竭盡全力幫助他們。這些年,他幫助丹鳳縣電線廠做過技術升級改造,為家鄉要過樹種、救濟糧,幫助民營企業申請發展基金等等,一樁樁一件件,都寄托著他對家鄉深厚的感情。
長期的思念中,他不由自主地研究起商洛的人文歷史,同時萌生了一個想法,想用詩詞的形式把自己對家鄉的感情表達出來。就這樣,年過五旬的他開始學習寫詩,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詩作在朋友圈得到了認可。有人勸他把詩作發到“中原詩詞網”上,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流。就這樣,他一發而不可收,不斷堅持創作。2009年,他把自己幾年來積攢的描寫家鄉山水、歌頌商洛的詩作進行整理后,出版了《情牽商洛》這部詩集,收錄了300多首關于商洛的詩作。后來他又相繼出版了《詩意人生》《詩云賈平凹》《商洛雜詠》等詩集,并先后在北京、西安和商洛召開過3次研討會,受到業內人士較高的評價。多年來,他在《中原詩詞網》及有關刊物上發表詩詞7500余首,集結出版了10部詩詞集,其中4部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