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濱州9月20日電(周藝偉)棗園連天碧,枝頭接地紅。時值金秋,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迎來冬棗集中采收季。在這片曾“不長莊稼只長草”的黃河鹽堿灘上,冬棗早已從零星種植的果樹,長成覆蓋30萬畝土地、產值突破6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富民產業”,成為帶動千家萬戶增收的“金果果”。
“以前最怕下雨,一場雨可能讓一年收成泡湯。如今隨著設施農業的普及,冬棗種植已告別‘看天吃飯’。”濱州市沾化區生源冬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耿濤介紹說,合作社借助90萬元“齊魯富民貸”,建成8個物聯網智慧大棚,棚內培育的“沾冬2號”畝產1500斤,畝均收入達3萬元。
在物聯網智慧大棚里,智能灌溉系統精準滴灌,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環境參數,手機端即可實現一鍵調控。耿濤算了筆賬,24畝高標準大棚不僅能防雨防雹,還能讓冬棗提前半個月上市;配合30個冷庫鎖鮮,冬棗品質常年保持穩定?!?024年,合作社凈利潤達160萬元,帶動農戶畝均增收2000元至3000元?!?/p>濱州市沾化區生源冬棗專業合作社物聯網智慧大棚內,工作人員在觀察冬棗長勢。周藝偉 攝
產業融合進一步延伸了冬棗的“甜蜜價值”。上述合作社將128畝種植園發展成1200畝的農業田園綜合體,集鮮棗采摘、棗木雕刻、青少年研學等業態于一體。其“棗戀谷”項目重點打造優質冬棗示范園,推廣冬棗新品種、新技術和設施栽培,組織開展農民技術培訓20余期、承擔觀摩1000余人次,推動三產深度融合。
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300多畝大棚更顯規模,冬暖式高溫溫室、棉被溫室等一應俱全。公司負責人薛志強表示,“沾冬2號”畝均效益從大田的2.2萬元提升至大棚種植的3萬元左右?!巴ㄟ^建設大棚、配套冷庫,冬棗銷售期從一個月拉長至六個月,反季節銷售帶來更高溢價。”
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還探索“循環農業+品牌化”路徑,將養牛產生的糞污加工成有機肥“反哺”棗園,培育的優質冬棗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高端市場。“我們的產品帶有追溯碼,保真可溯,在江浙滬市場尤其受歡迎?!毖χ緩娬f,公司還在推進三代冬棗品種改良,未來效益可期。
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薛志強(左)在介紹冬棗種植經驗。周藝偉 攝冬棗產業的提質升級,離不開金融“活水”的精準灌溉。農行濱州沾化支行推出“農擔貸”“齊魯富民貸”“惠農e貸”等特色產品,打造“冬棗主體銀行”,設立“冬棗產業發展三農服務隊”,全方位支持冬棗產業發展。截至目前,沾化農行相關貸款余額3520萬元,支持冬棗大棚建設9200余畝、“沾冬2號”改良1.6萬畝,惠及800余戶農戶。
農行濱州沾化支行負責人李振宇表示,從1995年的5000元第一筆冬棗貸款,到20多年累計發放3.3億元信貸資金,農行沾化支行的金融“活水”始終滋潤著這片“棗園”,助力2000余戶農戶脫貧增收。
數據顯示,2024年,沾化區冬棗總產量超6.6億斤,冬棗全產業鏈產業產值達60億元以上,該區棗農人均冬棗增收2000余元。如今,30萬畝“棗園”里的每一顆冬棗,都承載著農戶的增收希望,“一棵冬棗樹,帶動一方富”的愿景在黃河灘區生動綻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