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瀕臨滅絕植物疏花水柏枝 王康明 攝
中新網宜昌5月4日電 題:三峽壩區神秘的“植物王國”
記者 郭曉瑩
對于很多人來說,位于三峽壩區右岸的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是一處神秘所在,這里“安置”著數以萬計的植物“移民”,它們見證和記錄著三峽地區億萬年來的地理、氣候和生物信息,但由于不對外開放,這里一直鮮有人知曉。 近日,記者探訪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了解這些植物“移民”現狀。穿梭在三峽苗圃研究中心,仿佛進入了一個植物王國。陽光下,“植物大熊貓”疏花水柏枝、荷葉鐵線蕨等三峽地區特有、珍稀植物枝繁葉茂,透出勃勃生機,展示著頑強的生命力。
三峽地區素有“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之稱,擁有大量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由于三峽大壩蓄水,部分珍稀植物面臨被淹沒而滅絕的危險。為了挽救這些瀕危物種,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于2007年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負責三峽地區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已有近3萬株珍稀植物成功在這里“安家落戶”。
在珍稀植物種質資源庫,成片的疏花水柏枝在這里生長,此前有專家曾斷言,它們將在三峽水庫建成蓄水后滅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從秭歸成功引種繁育了1000多株疏花水柏枝,目前正在對其進行科學研究,有望廣泛應用于庫區消落帶的治理。
“據權威調查研究,三峽重慶至宜昌共有珍稀植物1200余種,我們目前重點針對庫區有損害的植物進行搶救,已經引種、繁育了三峽特有、珍稀植物224個品種,共計29500株苗木。”三峽苗圃研究中心主任黃桂云說,經過多年馴化、種植,這些植物已基本適應本地生長環境,移植后的三峽特有珍稀植物成活率高達到90%以上。
“我們的計劃是把引種繁育的范圍擴大到整個三峽地區1200種珍稀植物,并在繁殖成熟后運用到壩區的綠化中,將三峽壩區12平方公里區域內打造成一個龐大的珍稀植物園。”黃桂云說,雖然三峽苗圃目前不對外開放,但在未來,三峽特有、珍稀植物將遍布整個三峽壩區。
據了解,自2008年以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成功實現了花卉規模化生產,截至目前,已有50余種共計數百萬盆珍稀植物用于三峽壩區綠化工程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學及生態學專家沈國舫在參觀考察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后欣喜不已,稱贊三峽苗圃中心通過大量的科學實驗不斷取得技術突破,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庫區生物的多樣性,確保了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的永續利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