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景德鎮2月22日電(記者 李韻涵)“通過此次考古發掘,理清了景德鎮瓷業從宋代到清代晚期的發展脈絡,也能更好理解景德鎮依托瓷業因窯而作、因河而市、因業而城的時空格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景德鎮市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講述了一個“何以瓷都”的故事。
江西景德鎮市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近日入選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該考古項目共涉及御窯廠遺址、落馬橋遺址、高嶺瓷土礦遺址、劉家下弄、天后宮等14個遺址點,涵蓋了景德鎮瓷業發展、原料來源產區、燃料來源產區、道路交通網絡、多元信仰等多個方面。
2023年底,考古工作人員正在落馬橋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供圖)“我們在此次發掘中發現了明中期的葫蘆窯,這個窯爐及其周邊配套作坊所生產的產品,可以與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出水瓷器匹配。”長期從事景德鎮落馬橋和御窯廠遺址考古挖掘與研究的翁彥俊表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出水瓷器可以確定大部分來自景德鎮。
在此次遺址群的發掘中,天后宮的發現令考古人員十分驚喜。天后宮,也稱“媽祖廟”,一般只在沿海地區出現的建筑,為何會出現在內陸地區?
“通過發掘,證實天后宮的起建年代不晚于明朝嘉靖年間,那時也正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并形成新的社會大分工的時期。”翁彥俊稱,景德鎮瓷業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網絡,尤其是瓷器需要銷往國內各地甚至海外,都需要水運,由此在景德鎮地區產生了與水運相關的信仰。
2023年底,考古工作人員正在落馬橋遺址進行考古繪圖。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供圖)此外,景德鎮市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中的高嶺瓷土礦遺址等原料來源產區以及建溪碼頭等燃料來源產區都距離瓷業發展中心區域幾十公里,說明本地原料與燃料已無法滿足瓷業生產需要,展現了一個超大規模的“瓷業聚落”。
“從這些遺址也可以看出,景德鎮手工制瓷業分工之細,極其復雜又秩序井然。”翁彥俊稱,通過發掘可以認識到,景德鎮手工制瓷業對全球陶瓷產業中的產品生產、工藝技術、協作模式、文化交流上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