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6月28日電 (劉鵬謝高攀)何為自然資本,自然資本有多大,為何要投資自然資本。6月27日晚,自然資本論壇電視高峰會——投資綠水青山創造金山銀山論壇在貴陽舉行,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領導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討論。
前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先認為,“自然資本”由自然資源和伴生的環境生態系統構成,構成完整有機的自然生態系統,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僅支撐人類的生存發展,而且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森林、濕地、空氣、水等等這些是資產皆可為自然資本。
“‘自然資本’概念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的突破,過去,人們慣常的印象中環境治理是被動“燒錢”的事情。”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秘書長章新勝表示,在目前生態服務功能已經大大的透支情況下,一切活著的自然資源都對于人類社會有著巨大的價值,有轉變為資本的潛力,投資自然資本,不僅可以帶來水空氣、森林、濕地、海洋、礦山等環境生態系統的資源性產出,更可以帶來生態旅游、生態農業、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一代信息通訊等產業的派生性產出,可實現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和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步增長。
“如以財富形式量化自然資本,這個估計會是非常巨大。”國際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創始人康世坦表示,自然資本實際上是有一個非常長的清單,可估計值自然資產的水、空氣及土壤等等。
談及投資自然資本模式。龍永圖認為,投資自然資本是需要全民環保意識都逐漸提高的這樣一個過程,如投資濕地,使空氣得到很大的改善,減少居民的得病的概率,減少更多的醫療服務派資,也可建設濕地公園,帶動旅游業發展。
美國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生態學終身教授李百煉則以水環境治理為例,指出以前水源地保護由政府出錢,但是如果由水源保護區農民出資成立公司,將水質變成經濟指標,政府購買公司服務,公司再將紅利分給農民,水體質量成為衡量經濟收入的標準,農民必然將更加重視水源地保護。
“目前,公共資金對于生態自然資本投入僅僅占要保護它所需要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也就存在大量的投資空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國區首席代表張世鋼建議,開展面向自然資本的PPP模式,探索市場配置資源,引進環保金融模式,基金、眾籌等社會資本,融入環保產業,逐漸發展為完善的商業投資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