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陳杭)目前,北京市120個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已經全部編制完成。《北京市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辦法(試行)》已于近日印發,不僅實現了鄉村地區規劃編制全覆蓋,也實現了鄉村地區規劃管理全覆蓋。
這是記者27日從“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全面提升鄉村規劃引領效能 助力首都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專場上獲悉的。
鄉村地區占市域總面積的80%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副主任楊浚表示,北京市域面積約1.64萬平方公里,其中鄉村地區約1.3萬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80%。這個區域包含120個鄉鎮,覆蓋了2500多個村莊,是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主陣地,是守護首都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的重要腹地,也是彰顯首都歷史文脈的重要窗口。
楊浚說,北京市鄉村地區規劃管理的總體思路是:通過增強規劃引領效能、加強規劃實施引導、強化政策路徑保障、建立運行管控機制、強化實施監督評估等系列舉措,系統構建鄉村地區“五個一”的規劃管理制度體系,即一套規劃、一個《辦法》、一套規則政策、“一張圖”系統、一個統籌協同平臺,旨在更好支撐“百千工程”實施,更好引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首都鄉村振興提供更高質量、更高品質、更具價值的空間供給和支撐保障。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楊浚表示,在規劃實施中,各區要統籌引導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產業在鄉村合理布局,積極培育農村新質生產力,有序承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將更多產業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楊浚說,各區要統籌使用好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在今年供地計劃中單列的鄉村產業用地指標,在優先確保集中聚集發展的前提下,對于確需在鄉鎮集中建設區和村莊建設邊界外選址的零星文化旅游設施、鄰避設施等項目,可使用規劃預留的機動指標予以保障,實現鄉村各類產業項目應保盡保。各區要優先盤活閑置空間資源和低效集體建設用地,積極探索村莊建設用地兼容與農業、生態空間復合利用,有序釋放農村土地要素活力。
推動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
楊浚表示,在規劃實施中,各區要深入挖掘鄉村地區自然資源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協調好城鎮、村莊與周邊景觀資源的關系,形成有機交融的景觀格局。各區要注重保護鄉村地區山水格局及農田肌理,塑造山清水秀村美、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風貌。
同時,各區應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及傳統村落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發展,推動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古北口鎮、爨底下村等45個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各區要因地制宜開展鄉村空間設計,以空間設計引領空間分布,從大地景觀、村莊風貌、重要建筑、重點道路沿線等不同層次、不同側面體現不同村莊、不同地區的特色特點,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