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志愿者總隊供圖
"> 工作中的海紅(右)。
良渚文化志愿者總隊供圖
核心閱讀
在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活躍著一支銀齡志愿者隊伍,他們不僅為游客提供精彩生動的講解,還發(fā)揮各自特長助力良渚文化煥發(fā)出新的活力。71歲的海紅作為其中的一員,已經在這里服務了15年,她曾憑借年度超2000小時的服務時長被評為“杭州市功勛志愿者”。她自豪地說:“良渚文化像一本書,我們與游客一同閱覽。”
一張工作證、一件別著徽章的藍色馬甲、一個“小蜜蜂”話筒,這是良渚文化銀齡志愿者海紅日常的工作所需。在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區(qū)的良渚博物院,71歲的海紅留著干練的短發(fā),聲音洪亮。
“從2010年4月加入良渚文化志愿者總隊至今,我在這里當了15年志愿者。”海紅自豪地說,“良渚文化像一本書,我們與游客一同閱覽。”
在良渚文化志愿者總隊,65歲以上的銀齡志愿者有77位,他們服務于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精心準備 細致講解
在杭州生活了幾十年的海紅,退休前做財務工作。現(xiàn)在,她講起良渚文化,總能讓游客聽得津津有味。
“一定要去看看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爬上大莫角山。沿著木棧道拾級而上,走到古城的中心,視野非常開闊,站在那里環(huán)顧四周,想象自己站在巔峰……”在良渚博物院文明圣地展廳的古城沙盤模型前,海紅正為大家講解。
除了講解詞,她還會提前做好功課,準備與生活相關的話題。比如講到稻作文明時,她會提到余杭區(qū)現(xiàn)在稻谷的收成如何等,以此拉近聽眾與歷史的距離。
海紅格外關注那些遠道而來的游客。“好不容易來一趟,不能讓他們失望而歸。”海紅說。多年前,一對上海的夫妻帶著朋友來良渚博物院參觀,沒有約到正式講解員,海紅主動請纓,解說精彩生動,對方非常感激。
不久后,一封感謝信寄到博物院,里面有一套對方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擔任志愿者時收集的徽章,送給海紅作紀念。徽章被海紅鄭重地放在掌心,像是志愿者跨越時空的精神交匯,這封信她珍藏至今。
“一場講解大概持續(xù)90分鐘,別看現(xiàn)在這么流暢,都是一段一段‘啃’下來的。”海紅回憶,良渚博物院建成開館后,她和先生多次來參觀,先生專門找了很多書了解良渚文化。
“是他鼓勵我來當志愿者的。”海紅說。從一份5萬字的講解詞開始,她一段段拆解、理解,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那時,家里的書桌上總放著A4紙打印的講解詞,先生陪她一起研究,并成為她堅定的支持者和首位聽眾。
15年來,海紅將退休后的精力投入到“再上崗”的志愿者身份中,她曾憑年度超2000小時的服務時長被評為“杭州市功勛志愿者”。
人盡其才 各展所長
早上8點,良渚文化志愿者何愛國提前來到博物院,跟隊員們一起做服務準備。他們打算先聽一聽對方的講解,看看還有哪些地方可以講得更清晰。這個方法是海紅傳授的。
目前在崗的很多志愿者都是海紅的學生。“良渚文化的這本書,是我們要反復看的。”海紅覺得,“看書”要有自己的理解。她總是指導新志愿者,不要背稿子,要做功課,去了解歷史、熟悉器物,盡量脫稿。
銀齡志愿者人數(shù)不算多,約占良渚文化志愿者總人數(shù)的10%。但在良渚文化志愿者總隊隊長梁中平看來,這10%是中堅力量。“‘銀齡’代表著更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知識儲備,這是他們的優(yōu)勢所在。他們最大化地發(fā)揮著傳幫帶的作用,讓整個團隊都受益匪淺。他們有著嚴謹、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常常在重大活動中帶領年輕志愿者一起講解,這種精神感染了這里的每名志愿者。”梁中平說。
海紅夸起自己的隊友:“馬志敏、蔡紅英夫婦,退休前曾在國外參與援建工作多年,外語一流。他們是雙語志愿者的中堅力量,多次為外國游客講解良渚文化。退休空乘培訓師鐘煜老師,一看到他呀,我們的志愿者就會不自覺地把背挺得筆直!”
銀齡志愿者中,有的擅長剪紙,有的會篆刻、攝影,良渚文化志愿者總隊因此開發(fā)了多元化服務,實現(xiàn)人盡其才。
2025年“五一”期間,良渚博物院面向大眾開放的剪紙體驗活動由75歲的銀齡志愿者吳健民授課。一把剪刀、一張紙,剪出良渚古城的神人獸面紋、玉鳥……傳統(tǒng)文化以另一種靈動的方式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
每年的節(jié)假日,類似的特色活動中都會出現(xiàn)銀齡志愿者的身影,他們讓游客在良渚有了更豐富的文化體驗。
終身學習 老有所樂
可以說,這批銀齡志愿者是和良渚博物院一同成長的。他們見證著良渚博物院的發(fā)展,也經歷了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自那以后,這里舉辦的活動越來越多,還吸引了許多國際友人參與。銀齡志愿者們由衷地為自己是良渚文化傳播者的一員而感到高興。
良渚文化志愿者總隊將65歲以上的志愿者組為銀齡小分隊。考慮到大家的身體情況,團隊對于年齡超過70歲的志愿者不再有志愿時長的要求,但他們還是經常來幫忙分擔工作。
在這里,銀齡志愿者們不僅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終身學習者。良渚博物院組織的考古講座、手工活動、文化沙龍,他們積極參加;圖書館開放日,他們不約而同地集合在一處,針對不懂的問題反復查閱資料、交流探討。
“終身學習”“大家庭”……采訪過程中,銀齡志愿者們反復提及這些關鍵詞。他們說,自從成為志愿者、開啟講解工作,自己對展陳的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情,外出旅行時也會更關注當?shù)氐牟┪镳^。
良渚博物院不遠處的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和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落成開放后,銀齡小分隊組織了春游、秋游,去這兩處文化地標探尋中華文明的魅力。
銀發(fā)蒼蒼,依然心如赤子;年屆古稀,依然好學不倦。海紅說,良渚文化銀齡志愿者的身份已經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吳健民說:“大家在這個平臺上互相學習、交流,只要身體允許,我一定不離開這個群體。”78歲的銀齡志愿者陳中柱說:“我們的隊伍很有凝聚力。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6日 13 版)